看到场面依旧僵持着,我灵机一动,觉得该我出场了。我拉着娃娃家的妈妈和宝宝去赛车场,边走边大声说:“听说今天赛车队里有个队员叫家乐,开车很棒的。我们去看他比赛吧!”当我们兴致勃勃地坐在看台上等候,他俩还在犹豫着。我顺势喊道:“裁判,比赛可以开始了吗?我们来帮家乐加油了!”没等豪豪回答我,家乐赶紧回去拿起赛车来到了起点处准备。豪豪看看我,我示意他可以发令了。于是,豪豪很神气地开始指挥起来:“预备-—开始-—我宣布——第一名家乐,第二名展鹏——好,下一队,准备。”有模有样地指挥让现场气氛越来越高涨。
家乐因为得了第一名也很开心,兴冲冲地跑过来:“老师,我得了第一名。”“对呀,你这个赛车手真厉害!下次我还来看你比赛,为你加油!”听了我的话,家乐开心地跑去告诉伙伴,早忘了争红旗的事了。
分析:角色间发生冲突是小班游戏中常出现的现象,关键是看老师如何进行随机教育。案例中家乐的转变,从争抢角色到投入角色并获得满足源于老师巧妙的隐性指导。倘若老师直接干涉,以成人的身份和权威来解决孩子们的纠纷,使游戏继续,这显然不是治根的好办法。但如果老师积极转换角色,放下自己的身份和权威,投入到游戏中,那么你的指导和建议就会很自然,孩子们也容易接受,矛盾解决了,交流变多了,游戏水平也会提高。
四、机制回应游戏中的生成内容。
注意观察的老师会发现:幼儿常常会在游戏中突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生出一些奇思妙想,像“娃娃家着火了”“娃娃尿床了”这些想法从幼儿的脑子里蹦出来,往往会给老师临场的考验。老师如何接住孩子抛出的火花呢?
1、顺。即不介入,也不干预,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
“娃娃尿床了,我来给她晒被子。”慧慧边对爸爸说,边爬到了椅子上,把被子挂在了栏杆上,再把娃娃的衣服、裤子都脱下来,和爸爸一起晾好。过了一会,“好了,晒干了。”两人开始忙着收被子、穿衣服,着实忙了一下午。我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并不参与,而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很有成就感。
2、引。即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时,抓住关键问题,把小事放大,将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如在回应“娃娃家着火了”的生成情节时,我在游戏评价时与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失火?着火后该怎么办?如何避免着火?通过与幼儿的讨论,知道了防火的知识,也能减少下次出现这种游戏情节的几率。
3、推。即当幼儿由于缺乏经验,生成的游戏情节留于表面时,教师就需要“推”幼儿一把,借助当时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材料,直接把幼儿的游戏经验推向高潮。教师要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支持者。
如佳佳在娃娃家炒菜,因为没有人与她分享,只好悻悻地炒来炒去,也不见她盛出来,老师这时走过去,坐下来随口问了一句:“怎么没有客人来啊?”佳佳难过地说:“他们都不喜欢和我玩,说我笨。”说完要哭的样子。面对幼儿突发的自卑心理,老师在这时就要推一把:“谁说的,我就很喜欢佳佳,你看你多会炒菜啊。走,我们去找找也喜欢你的人”
于是,我带着佳佳到了美发屋、医院、超市,问问他们喜欢佳佳吗,喜欢她的什么地方?孩子们看到佳佳害羞的样子和老师期待的目光,开始很认真地回忆佳佳的好,最后都肯定地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佳佳,因为她很乖巧、听话、对老师有礼貌,不争抢玩具等。佳佳听到孩子们的回答都破涕为笑了,很开心地回到娃娃家,开始热情地招呼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