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园有效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08日 11:05:37

  (三)关注幼儿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幼儿的智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如:大班美工活动“用各种材料装饰面具”,教师先为幼儿提供纸袋人手一个,各种废旧材料若干(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皱纸等),然后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绍了制作的材料,简单交代操作要求,最后要求幼儿用桌子上的材料制出“做得不一样”的面具。可能是教师想让幼儿自己做主,以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所以对如材料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独特构图等的要求,一概没提。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快的装饰的材料用得多一些,慢的用得少一些。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随意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边思考边操作。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样只动手、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是无助的。

  又如:科学活动“物体移动的秘密”,教师安排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感知物体移动需要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大小的力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提供积木、铁块、羽毛、乒乓球等多种材料,请幼儿玩一玩,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学情景是,全班幼儿兴致勃勃,个个忙于摆弄实验;老师则忙于控制活动的时间,并让个别幼儿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表面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幼儿都在参与,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都动手做了,但是在动手之前,幼儿没有思考的时间,更没有先假想,再去验证的过程;活动后,幼儿虽然汇报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师根本没时间来引导幼儿质疑方法的差异,也没有时间给幼儿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作为探究活动,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四)给幼儿提供的学习操作材料不恰当,预期的活动目标难以实现如:大班数学“感知长度守恒”第一课第一环节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边操作边判断:①并列摆放:“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于样长”。②变换方向:“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③改变形状:“这三根丝带还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没办法知道。因为,老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

  又如:小班健康活动“走钢丝”,老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粗的麻绳(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个别尝试后,老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侧身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是太粗了,老师示范直走时,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在尝试直走(根本无法走),侧身走也成了“垫脚”走。

  该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其一,“走钢丝”其实就是一种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条粗线即成。老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是多此一举(也许是评优活动,老师想让材料逼真些,幼儿兴趣浓一点)。其二,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却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做到的)粗麻绳上练习平衡,自然是徒劳无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了。

  二、保证有效教学的具体途径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