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幼儿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幼儿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幼儿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而且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四)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操作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有效发展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操作材料——教学用具(器材),老师在选用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所蕴含的对本教学活动的价值,即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而不能随便信手拈来,不能让幼儿动手就了事,它们的呈现与使用都是需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确定的。其次,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操作材料,要与本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相贴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学习操作材料的选用,要考虑到其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既繁琐又无效的操作材料。最后,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一个教学活动中要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教程中是很难真正落实的。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让幼儿对某件事做深层的探究与思考。当然,这对教师选择、挖掘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