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拓展法是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在保持原有游戏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游戏“木头人”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由于其游戏的童谣内容虽有情趣但不太符合当代幼儿的精神,就需将童谣进行改编并将游戏内容作相应的拓展。
3.发散引导法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状况,引发其根据一个游戏发散想象出不同的游戏内容。如在“滚铁环”的游戏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发明出铁环的不同玩法。
总之,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民间游戏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灵活,更受幼儿的喜欢。
(二)从民间游戏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在此,可以着重从游戏的组织形式、游戏的参与形式和材料投放的形式三方面进行创新。
1.在游戏的组织上,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游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小老鼠上灯台”是个说唱游戏,但可改成体育游戏。将童谣的最后一句“咕咚咕咚滚下来”改成“咕咚咕咚跳下来”。然后在游戏时,让幼儿先念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等念到“咕咚咕咚跳下来”时,教师引导幼儿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然后跳完再加上向前滚的动作(教师需在游戏前做好安全工作)。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得到游戏性的体验,而且跳和滚的动作也得到了练习。
2.在游戏的参与形式上,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游戏更加多姿多彩。如在开展“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在小班幼儿扮演小鸡的情况下,老鹰和母鸡的角色可以由中大班的幼儿来扮演。经常有不同的人来扮演鸡妈妈和老鹰,这样也会使幼儿对这个游戏有所期待:今天会是谁来扮演鸡妈妈和老鹰呢?
3.在游戏材料投放的形式上,在尊重幼儿选择的同时,以投放天然的半成品和废旧材料为主,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幼儿能自发地动脑动手去创造,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让其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制造出新的玩具,制定新的规则与玩法。
(三)从民间游戏的主题出发,在此可运用主题提炼法主题提炼法是将某个游戏确定为主题,根据幼儿的一些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沙包可以说是幼儿最喜欢的“玩意儿”,因为它的玩法很多。将“玩沙包”作为一个主题活动开展,结合大班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可以让大班幼儿从动手制作沙包开始。对大一点儿的沙包可以开展“投沙包”活动,对小沙包可进行“抓沙包”活动。总之,通过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幼儿不仅体验了快乐,也锻炼了大小肌肉和协调能力。
三、有效地组织应用民间游戏(一)为幼儿营造和创设有利的民间游戏环境1.为幼儿创造丰富的物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民间游戏开展的气体条件,主要包括游戏的时间、地点、材料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在游戏活动的时间方面,在切实保证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规定的游戏时间的同时,应灵活根据每日课程和幼儿所选的材料、玩伴和自发游戏的形式,对游戏时间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在游戏场地方面,各班可以根据活动室的大小做到一室多用。教师发动幼儿动手动脑搭建轻便灵活的小栅栏、屏风等,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只需做小小改动,就可以顺利地在各个区域进行。在室外,可以在操场上划上大小不等的圆圈、格子和直线,以方便幼儿跳绳、踢毽子和跳圈等。在水泥地上,可画上造房子、走迷宫、单脚跳和双脚跳等游戏图案。
在游戏材料方面,应做到一定的新颖度和连续性。首先,教师应准备好游戏中所需的一些自制玩具,建立民间游戏玩具展示角,并组织幼儿参观展示角,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到制作民间游戏玩具的过程之中,并给予幼儿相应的指导。再次,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大量半成品和废旧材料,鼓励和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造出新的玩具。最后,针对制造出的新玩具,教师可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最终设计出新的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