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角色游戏中释放紧张情绪与成人一样,幼儿也具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并且他们的情绪是毫无掩饰的,他们高兴时,就会满脸微笑;在不高兴的情况下,在愤闷、受压抑或心中有不满时,他们需要发泄,或是发脾气或是大哭大闹,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而在角色游戏中孩子能找到缓解情绪紧张,为心理能量的释放提供出路的地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女孩对着洋娃娃自言自语,男孩子们则挺喜欢到宣泄室来打沙袋,发泄他们对现实中某些人、事的不满情绪。“娃娃家”里爸爸正拉下娃娃的裤子打她屁股,嘴里还念念有词:“老是不吃蔬菜,看我打你屁股。”——可能爸爸在平时就是这么教训他的。在玩医院游戏时,许多幼儿喜欢玩“打针游戏”,这是幼儿将自己在打针时,受到的痛苦发泄到“打针”的活动中去。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幼儿通过游戏把精力和情绪发泄之后,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愉快和满足的表情。这些各种情绪得到及时的宣泄,当然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3、在角色游戏中矫正不良心情要想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情绪行为反应则是初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途径。添添玩游戏时经常一个人呆在角落里,不喜欢和同伴游戏,通过家访了解到他是个性格孤僻的男孩。通过娃娃家角色游戏我们了解到了幼儿心理状态,因此,在做游戏的时候我们才能更有的放矢进行指导,让每个幼儿都能尽情地融入到游戏的快乐中去。
孩子的某些心理问题可以在角色游戏中得到治疗和矫正。辉辉是一个很胆小、怯懦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在角色区游戏后,晚上回家和爷爷奶奶开“一元钱超市”,她当推销员,叫卖“皮球一元一个,枕头一元两个”,让爷爷奶奶买她的东西。一段时间后,这孩子在活动区变成了一个活跃分子!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鸣鸣是个行为自由散漫的家伙,有一段时间老师有意识地请他在游戏中来当警察,他会很认真地指导大家排队买菜、提醒司机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现在他比原来进步多了。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角色,有助于使孩子按照普遍通行的规则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并把从游戏中学到的各种规范和被发掘的创造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发挥角色游戏的生活功能,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态度游戏为幼儿模仿成人生活提供了机会,也为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卫生意识、规则观念提供了广阔空间,让幼儿在轻松自在的游戏中知道去娃娃家要轻轻敲门、去银行要排队、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到娃娃家看病要保持安静、去蛋糕店要注意卫生等,这一系列的知识幼儿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因为孩子知道只有这样,在游戏中才能受到同伴的欢迎,找到合作的伙伴,大家才会玩得更开心。那么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在游戏中幼儿就会不知不觉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其实这些行为看似很简单、肤浅,但从中折射出的却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生活素质。孩子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中自觉的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
1、在角色游戏中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让人受益终生,而习惯的养成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着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说过:“儿童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说明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深受各年龄班幼儿的喜爱,幼儿在游戏中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建立并遵守规则、掌握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契机。例如:在玩“娃娃家”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要为娃娃定期洗澡、定期理发、勤换衣服、并模仿父母要求娃娃按时进餐、少吃零食、规律作息等生活习惯。孩子在游戏的同时也潜意识地知道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