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一扇尚未开启的窗棂----幼儿园教材中的性别研究报告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11日 22:26:45

  摘要:教材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运用性别视角对幼儿园的教材进行分析,提出现阶段应该在教材开发领域保持性别问题上的敏感度,为真正的性别平等教育提供平台。

  关键词:教材    性别平等    双性化教育

  一、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性别平等已成为引起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儿童生来具有男女性别之分,但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每个儿童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因性别而被给予了不同的待遇和寄托不同的期望,从而逐渐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幼儿期是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初始阶段,一旦形成将对幼儿的一生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幼儿阶段的社会性别1意识,促进性别平等,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传递着社会传统的价值观,代表着社会权威的知识和观念系统,因此教材中的性别角色行为与模式,直接投射出社会文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从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归属。研究教材中的性别意识,可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两性的错误看法,从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

  如果用性别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幼儿园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新一代社会成员形成社会性别公平观念的因素(如勇敢、冒险、创造等这些人类性格特征中优秀的品质常常被赋予男孩子,而女孩子常常是软弱的、需要保护的,她们是温顺的、乖巧的、遵守各种规范的)。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我们在两性问题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2,譬如"男孩子淘气一点没关系,女孩子要有女孩子样。" "男孩子要勇敢,女孩子应乖巧、文静些"等等,这样无形中会剥夺了女孩子去体验和尝试创造、冒险、勇敢等塑造完整人格的机会。

  高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的进步更加依赖人类的智慧与能力,而不是人类的性别特征,各国都把促进性别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量化男女平等已成国际惯例。因此,关注幼儿教材中的性别问题,消除幼儿园教材中的性别陈规现象,形成新的社会性别观已成为新时期幼儿园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基于上述原因,我开始了对幼儿园教材中性别陈规现象的研究与分析,希望为幼儿园的教材改革提出新的思考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由于幼儿园并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许多教师都以多套教材作为参考或自己设计课程作为主要备课方式。因此,通过对北京市7所不同区县的幼儿园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访谈调查,我最终确定了以北师大和南师大出版的两套教材中作为分析对象(含幼儿用书)。(北师大教材由王月媛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南师大教材由赵寄石主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选择这两套教材的主要原因是:1、运用比较广泛,很有代表性;2、一南一北,涵盖面大,统计出的结果比较有说服力。

  另外,由于幼儿基本上无法自觉使用教材,需要通过教师的分解演绎传递给幼儿,因此我把观察教师日常的教育行为也列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对教材的编著者进行了随机访谈。

  三。主要问题:

  通过对教材中有性别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定量分析和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教材情况的具体观察及对教材编写者的访谈,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幼儿园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家庭分工、社会职业以及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上。

  表一:教材中"爸爸""妈妈"出现次数与及出现场合有明显的不同。父亲在教材中出现的比例大大少于母亲,而且父亲出现的领域多数在社会的公共领域,很少出现在家庭私领域中。即使出现在家庭中,他也是"一家之主"、"是果断、有主见的"。教材中母亲形象多是出现在家庭私领域,以做家务、带孩子逛商店、为孩子讲故事、辅导作业为主。爸爸与妈妈形象上的这种差异(父亲很少在家庭生活中出现、妈妈多出现在家庭领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种现实:即女性在社会领域的价值是被抹杀和忽视的,被限定或固着在"相夫教子"这种传统女性角色中。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