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乡土资源“竹”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指导与运用(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13日 22:48:56

  二、利用"竹"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活动课程

  如何通过挖掘本地丰富的自然、社区、民族历史、文化等乡土资源予以补充,以达到同样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呢?

  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与生活经验,将大自然作为孩子的重要课堂。在宽阔的田野,弯曲的壕沟,起伏的小土丘上,我们组织了活动《跳田埂》、《赶小猪》、《匍匐前进》、《小青蛙跳荷叶》等,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热情远比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开展要高得多,它更有效促进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农村,沙、石、土随处可见,孩子百玩不厌,于是我们去掉繁琐的搬运环节,直接在田埂上、小路边、沙地里开展了活动《玩泥巴》、《泥画》、《沙画》等活动,大大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可不受条件及一些常规的限制,思维能得以极大放松。

  将课堂设在户外大自然是一种更好促进幼儿思维与想象发展的形式,而将自然物引进课堂则又是一种亲近幼儿生活,更好促进幼儿多种能力提升的好做法。玉米、稻草、麦秸、竹是幼儿熟之又熟的自然材料,活动中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极大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些自然材料唾手可得,幼儿可尽情探究,极大促进手工操作技能的提高。农村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不同的土质、不同的阳光条件、不同水分的植物生长情况,能引发幼儿不同的思考,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家乡的竹子》、《神奇的中药》《家乡的斧劈石》、《山芋的生长过程》等活动随之诞生。让幼儿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用形体演示自然界事物的变化不失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创新,秋叶落、花开放、蝶飞舞等自然现象在孩子们细心观察与感知下被栩栩如生的展示在大家面前。孩子们在这些贴近生活内容与经验的活动中得到了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情感的激发、能力的提升。

  三、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用法,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注重拓展思路,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本土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1、竹乡资源在环境装饰中的利用

  原本是不起眼的自然弃物,在幼儿园却成了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种子、石头、落叶、树根、干草、竹片、竹节……无一不成了宝贝。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天花板装点得生气盎然,富有情调。这是自然与审美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是劳动与审美相融的艺术熏陶。这种观察、收集、设计、创作、欣赏……对孩子发展意义深远。

  2、一种材料的递进延伸使用

  材料一次使用后,我们还要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为其它区角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小朋友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大班幼儿用竹席边角料做图书,让中班幼儿用在语言区讲故事;大班幼儿做好编织框架,再让中班幼儿编织,编好的竹筒花篮还可用来做表演游戏;将幼儿的手工作品用于环境创设,用于角色区的工艺品商店等……

  3、一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使用

  我们注重在一物多玩中充分发挥原材料的使用价值。拓展思路,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本土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竹筒:在美工区可用来绘画、在音乐区可作打击乐器、在科学区做动力小船、在运动区作梅花桩等;竹丝:在美工区作线条表现物体特征、在生活区可进行编织、在益智区用来玩小棒游戏;麻将席片:在生活区用于做衣服、在益智区用于探索数的关系、在美工区用于做手表等工艺品;竹笋壳:可用于主题墙布置,用于美工剪贴、用于做娃娃……

  四、教师指导的有效发挥

  由于幼儿人数多,幼儿与教师的接触频繁。在活动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理解幼儿,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