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探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14日 09:24:44

  在小班一日活动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情景:两个幼儿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抢,或者有的幼儿抢不到,告诉老师别人不给自己玩。美国心理学家莱茵歌德曾简易地把分享定义为: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看,送给别人,拿出玩具参加他人的活动。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

  一、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

  1.      分享意识不强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小班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如:在晨间建构活动中,有的幼儿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有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别人也不能碰一下。

  2.      言行表现不一新纲要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幼儿入园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如在课间活动中,一帆和娅婕为争抢玩动物玩偶发生了争执。“这是我的玩偶,我的,不给你玩。”娅婕大声的说着,当老师问他们:“小朋友带了玩具,应该怎样玩呢?”“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的,要坏掉的。”两人又同时回答了老师。

  二、实施的方法1.      创设环境,懂得分享纲要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很关键。

  在“快快乐乐迎圣诞”的主题活动中,孩子通过绘画、粘贴、拓印等活动,自己动手制作圣诞树、圣诞帽和圣诞袜。有的孩子还从家里带来了圣诞老人的玩偶,圣诞挂件,把教室打扮得十分漂亮。孩子在参与制作、欣赏环境的过程中也真正懂得了分享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一同喜,一同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倾听同伴的讲述。周一,我们经常组织孩子交流分享星期天的快乐,把自己的快乐讲给大家听;当哪个小朋友生病了,我们会引导孩子说句安慰的话,身体好了,孩子会亲切的问候同伴,讲讲悄悄话。

  2.      捕捉契机,学习分享“一日生活即教育。”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孩子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自由、独立的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书、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让孩子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感受他人的愿望,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

  在一次晨间活动时,徐逸帆带来了一台漂亮新颖的玩具电脑,孩子们羡慕极了,他却一幅趾高气昂的样子,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于是我拿出他最喜欢的拼图对他说:“这是我的拼图,你喜欢玩吗?”“喜欢。”“我要是不给你玩,你心里觉得怎么样?”“我不开心了。”“那你的‘电脑’不给小朋友玩,小朋友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呢?”“我们也不开心的。”小朋友都说道。他不说话了,可是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我请他给小朋友介绍“电脑”的使用方法,还让他在大家面前示范了两遍,他愉快地把玩具给了旁边的小朋友玩,在旁边做起了“小参谋”。通过这一次的交流,孩子体验了被人拒绝的失望和与人分享的满足,也提高了分享的意识。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