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的天、绿绿的草,红红的小花随风飘,弯弯彩虹象座桥,彩色的世界真奇妙!”
在小班幼儿的眼中,世界是绚烂多彩的,是色彩斑斓的。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是由线、形、色、构图组成的。而小班幼儿首先就是从色彩开始萌发对美术艺术的兴趣的。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幼儿的色彩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以和谐的色彩来表现和创造周围的世界。
一、从生活中引导幼儿追求颜色。
生活中的色彩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稍加引导,任何事物都可以是生动的教材。小朋友的衣服上、的色彩鲜艳亮丽,我就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当我看见徐楚灵的衣服上有圆点的花纹,我故意大声说:“徐楚灵,你的衣服好漂亮,红颜色上还有白色的小圆点呢!”这样,小朋友也都纷纷观察欣赏起自己的衣服来了:“老师,我的衣服上有红色的花!”“老师,我的衣服是黄颜色的,还有绿色的块块!”“老师,我的衣服有蓝色的,还有绿色、黄色!”……这样,幼儿不仅对颜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而且对颜色的搭配也有了一点模糊的意识。乘热打铁,我在角落活动中设计了“娃娃的花衣服”“小花被”“美丽的瓶花”等撕贴、印画活动,许多幼儿的作品色彩分布均匀、搭配协调。我随机地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五彩的颜色,并用心设计活动,在孩子好奇、感兴趣中慢慢使他们对色彩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绘画活动中追求颜色。
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时,孩子对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辨色能力也大大提高。他们通常喜欢的颜色是那些纯度较高的颜色。画面上颜色的种类也增加了,但不太考虑色彩和谐美。有些幼儿只用几种颜色而不理会其它颜色,作品色彩单调,换色很少;有的幼儿只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涂色中大量换色,使作品出现五颜六色杂乱不协调的色彩;有的幼儿着重以实际为准,选择与物体相似的颜色等。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儿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较强的审美情感,我从绘画的色彩规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色彩能力。
1、 原色练习红、黄、蓝、绿……这些鲜艳的颜色纯度较高,色彩本身就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刚开始的绘画活动中,我大量采用原色练习的方法,让幼儿用单纯的色彩来表现雨滴、草地、小花、波波球、糖果等等。
2、 涂色练习涂色练习对于幼儿的色彩感觉非常重要,但枯燥乏味的涂色练习会让幼儿对美术失去原有的兴趣。为了增强趣味性,我使用了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涂色欲望,如:“我们给糖葫芦浇上红红的甜甜的糖汁吧,每一粒都要浇到,这样的糖葫芦会更甜、更好吃!”
3、 配色练习在开始的配色游戏中,我只使用了两种颜色,那就是红和绿。在幼儿已经画好的绿色草地上,幼儿用红色颜料点画上星星点点的小花,对比色给孩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我又进行了玩色游戏——“炒菜”:“番茄炒鸡蛋”、“青椒炒肉丝” ……使幼儿学会了色彩的均匀分布和对比色搭配;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以后的撕贴活动“秋天的树”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将深绿、浅绿、橘黄色的树叶均匀分布,将这几种相似色搭配得很和谐;在绘画《烟花》活动中,我用幼儿喜欢的原色当场画烟花,并大量使用了浅黄和白色,当时,幼儿都叫道:“看不清楚!”可是,当我用排笔刷上黑色颜料,在黑白对比下,大量的浅黄和白色烟花成为最明亮的色彩,让所有的孩子发出“啊”的惊叹!原来,以前他们不常使用的浅色放在黑色背景上,画面效果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