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是孩子接触感知科学,积累科学经验、形成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尤其是小班年龄段,这是帮助孩子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激发其探究欲的最佳时期。要想让孩子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首先就得让孩子学会如何感知科学世界。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各种感官,只有在感知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认知,形成概念。小班孩子运用感知觉来学习科学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通过科学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孩子的感知觉,同时也让孩子通过感知觉更好地接触科学。
一、 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视觉是孩子最先学会使用的感知觉,幼儿通常会在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兴趣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想去摸、去动、去学的愿望。有的孩子对自己看到的事物表现得漠然,熟视无睹,而有的孩子却会对自己看到的事物产生兴趣从而引发思考。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发孩子积极的观察,帮助幼儿形成善于关注周围事物的学习习惯,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之前,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这样的一双眼睛。下雨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带孩子观察雨?季节变换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带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观察周围人们的穿着变化?种植角里的植物天天在长大,你是否能及时带孩子观察它们的变化?天气在不停变换,你是否能引导孩子关注不停变化的天气?不一样的节日,你是否想到带孩子看看不同的节日氛围?孩子们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你是否会想到带孩子们来看看饭菜的不同?……老师对周围事物积极的观察必定会引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积极的关注。从而逐渐形成习惯。
然而,知道要观察还不能等同于会观察。我们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一双能观察的眼睛,而应还是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才是我们期望的有目的的有价值的观察。要做到能观察,仅仅需要教师的指引,而要做到会观察,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了。如在雨过天晴的早晨,孩子们在晨间户外体育活动时特别想玩大型器械——滑滑梯。可是滑滑梯上有积水,没办法玩,于是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和选择活动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便成了孩子“观察——发现——思考”的线索。“小朋友们去看看滑滑梯上有什么?”“滑滑梯上的水是哪儿来的?”“如果我们去滑滑梯上玩了会怎样?”“我们今天能不能玩滑滑梯了?”“操场上有很多可以玩的东西,再去看看哪些东西没有积水,可以玩呢?”孩子们迅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和思考选择了可以玩的器械,发展了孩子观察、比较、思考、判断的能力。可见,教师应该多向孩子提供自己观察发现的机会和空间,在指引孩子观察的同时还要善于多加几个问号,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二、用声音引发思考声音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样一种玩具,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无可厚非能赢得孩子的青睐。声音还有引发幼儿思考,感知物体的存在,辨别物体的不同的功效!在安静的活动室,幼儿正专注于教师精彩的活动,突然外面“嘭啪”几声炮竹响,立刻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了过去,并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一阵热烈的讨论。“我听见打炮了!”“不对,是爆炸的声音!”“应该是放鞭炮的声音。”“是哪里在放鞭炮啊?”“为什么要放鞭炮啊?”……孩子们对这个声音的兴趣和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教师精彩的活动,这就是声音的魅力!听觉在幼儿学科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引导幼儿学科学时,经常利用幼儿的听觉来发展孩子的辨别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在玩十二音琴的时候,引导幼儿倾听敲击各个木块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通过幼儿的观察思考发现这是与木块长短有关的。在操作活动“响罐”中,我们在自制的圆筒中放入数量不等的沙石,孩子们自己摇,自己听,很快他们便知道重的东西数量多,声音响,而轻的东西数量少,声音就轻,而且,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觉对物体的辨别能力,我们增加了听的难度,在圆筒中装入了不同数量的不同物体,如:沙石、米粒、钱币、豆子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对数量的认识,也增长了孩子们对各种物体质的不同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日常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