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音乐——幼儿成长的摇篮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15日 09:04:15

  “睡吧布娃娃,睡吧小宝贝,快快合上眼呀,好好睡一睡,你会梦见花园里有朵红玖瑰”看着女儿在温馨的音乐中甜甜的入睡,我心中也泛起一片恬静的涟漪,我想我也是被这甜美的意境所深深的打动了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

  音乐,对幼儿来说,生来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音乐带来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同时也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让幼儿学会交往由于社会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性格,有的比较大方、活泼,有的比较内向、胆小。对那些胆小、羞怯,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教师要经常鼓励他们大胆向老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并给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其交往信心。如请他们做邀请者,提出和哪些幼儿在一起唱歌、表演等,对那些参加音乐活动积极性较高,接受能力教强的幼儿,一方面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去表演、去创造,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带动能力差的同伴共同表演。对于少数攻击性强、情绪时高时低的幼儿,及时表扬、肯定其好的动作、表情,并示范给同伴看,树立其在同伴中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开展评比活动,如:《谁的朋友多》等游戏。以此来调动全班幼儿相互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来避免能力强的幼儿反复被他人邀请而产生厌烦感,二来也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增强他们参加活动的信心。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请幼儿交流各种不同的交往方法,评出朋友多的幼儿。

  不同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如在音乐游戏“三只熊”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用肢体语言去表现音乐中的缓慢、轻快活泼、快速热烈。乐曲第一段,可以让幼儿跟着音乐学大熊走路,要求边走边友好地向朋友打招呼,表现出与他人相互点头、微笑、招手,做出亲热交谈的样子。幼儿跟着熊跳舞时,可安排两人一对,做出各种不同的配合方式。在跳音的部分,要求幼儿用自己的手、肩膀、腿、屁股等部位轻轻碰伙伴三下。在这种无声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交流的方法和乐趣。幼儿在这种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与人相协调,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 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蚂蚁搬豆》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爱护小树苗》让幼儿明白地球是我家,绿化要靠大家;《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 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