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纵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守着一份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追求,因此,我们的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高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忘义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概括,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也从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高度,与时俱进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
古人云:“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以,作为培养“人”的教育,亘古至今都十分重视对“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养成教育。孔子、孟子、荀子等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管仲的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是为后世所称道。新中国建立以后,无论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还是“四有”新人的教育,都是与荣辱观相关的教育。而幼儿教育作为“人”的根基教育也从不例外。
在新纲要中更是针对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对幼儿的个性和品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比如,在社会领域中就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对亲人以及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走在我园的楼道内,迎面看到的是一幅幅德育导行图,这是我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后推出的加强德育的新举措。我们把古诗文诵读作为幼儿荣辱观教育的切入点,从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精髓中汲取,让孩子们在缕缕德育春风的沐浴中,做胸怀传统美德的新世纪人才。把是非观、道德观、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从小有正确的荣辱观念,必将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导航。
一、从“小事入手”,从“道理上着眼”
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因此,对他们进行是非教育,不应该是简单、抽象地说教,应让他们在与成人及小伙伴的相互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而古诗文诵读可以很好的开发幼儿的潜力、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古诗文诵读成为了孩子们自我教育的教科书。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一个家庭任务给孩子们,让他们记录自己周围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标记,两天以后,除了金晨宇其他幼儿都完成了任务,当我的眼光与他对视的刹那,我觉得其中充满了对老师批评的不屑一顾,和对自己没完成任务无所谓的态度。在询问了没有特殊情况以后,我让他回到自己的坐位上。这时,朗朗的诵读声响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冬来老将至……”古诗一连背了三遍,我看到他闭上眼睛,我知道他在用心灵去听。第二天一早,他补上了他的标记图,他父母悄悄地对我说:“老师,古文的魅力真大呀,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你们幼儿园会选择古诗文诵读做为课题研究了,我们家金晨宇昨晚回家后,就马上记录了自己在路上所看到的标记,并告诉我们他已经失去了昨天的时间,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时间,希望能把知识追回来。”
另记得在一次美术活动结束以后,王嘉如发现自己蜡笔盒中的卷笔刀不见了,而小朋友们又在朱佳斌的格子内发现了卷笔刀,大家都怀疑是朱佳斌拿的,可他就是不承认,我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带领大家学习了《弟子规》中的“用人物品须明借”。户外活动时,我发现朱佳斌把卷笔刀放回了周莉的格子内,朝我走了过来,我迎上去,把他带到图书室内,当我把门轻轻关上时,后面响起了一声道歉声:“老师,我错了。”我转过身,摸着他的头问道:“你知道错在哪儿了吗?”“我不应该用过后,把它藏起来,不还给周莉。老师,我是看它漂亮才把它放在我的格子里的。”当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把卷笔刀还给王嘉如时,他回答我的是古文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