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让戏曲之花在幼儿心中绽放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15日 09:04:55

  “弘扬民族艺术,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尤其是地方戏曲,更容易为一定地域人们喜闻乐见。其优美的旋律和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包含乡土气息的品性,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爱憎分明的形象,委婉曲折清丽的戏曲唱腔,演员的台步招式,戏曲着装的民族意蕴,色彩丰富,构图独特的脸谱造型等都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在幼儿园进行戏曲教学,对于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学期,我在探索适合大班幼儿戏曲教学的方法上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我就以一个戏曲活动《黄梅调——春晓》为例,谈一下在戏曲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及手段。

  “戏曲启蒙教育”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戏曲片段,利用戏曲优美的旋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对戏曲进行欣赏、模仿、表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欣赏、演唱和表演,激发幼儿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幼儿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和表现力。幼儿天性爱模仿,从前几次京剧脸谱欣赏、京歌学唱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不仅对戏曲欣赏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对戏曲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次,我又把黄梅戏作为孩子们欣赏的主题,对幼儿进行“黄梅戏欣赏的教学尝试”。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当地叫“采茶”,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其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对花》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选自《打猪草》。其唱腔属于“民间小调”。节奏灵活、曲调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鲜明。但是要把它引入幼儿园的教学,必须得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是借助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大班幼儿虽比中班时期在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们的行动依然还要依靠具体的形象思维进行的。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于直接感知过的形象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我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选择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戏曲欣赏环节(故事理解法)。

  在戏曲欣赏中,幼儿主要是通过认识服装、乐器及欣赏学习有代表性的唱段来感知戏曲的特殊表现风格的。我们知道任何学习都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况且对于能力尚未完善的幼儿来说,戏曲的内容本来就难以理解,这也是戏曲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难点问题。为了化解这个矛盾,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故事理解法,故事理解法主要是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剧情内容、人物性格、唱腔特点,以更好地去欣赏、理解和表演。如:在欣赏黄梅戏《打猪草——对花》选段时,我先以故事形式把陶金花、金小毛在田野竹林以花对歌的剧情讲给幼儿听,促使幼儿理解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内容和角色的情感,对下一步的欣赏和学唱环节产生兴趣。

  二、戏曲感受环节(简化戏词,感受旋律特点)。

  《对花》是以花为题的问答式对歌,即景设喻,借花抒情,调动着观众对美好生活的联想,也表现着孩子求知的欲望。作品中保留着教多的口语和方言。比较典型的如“么”代表“什么”,如“么用处”、 “么杆子么叶”,都是安庆话。语言的地方色彩增添了作品的乡土气息,但同时也给幼儿学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更快地使幼儿投入学唱环节,充分感受黄梅调旋律流畅、委婉的特点,我放低难度,引导幼儿用“啦”哼唱黄梅调。在结尾处要求幼儿唱出“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喂上喂。”等衬词,以保留作品的地方特色,给表演创造更多的空间。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