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 其独特的作用。演奏打击乐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音乐游戏《蝴蝶找花》中,可以让幼儿自己结伴并分配角色,让幼儿充分理解相互尊敬的道理。教师可在一旁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幼儿积极协作,适时引导解决冲突。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请幼儿谈谈他们是如何商量角色的,玩的是否开心,及时表扬在活动中尊重他人、乐于谦让的幼儿,并可请在协作中获得成功的幼儿进行示范表演。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是很困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在幼儿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而是他们自觉遵守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作为音乐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更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的歌曲数量的逐步增加,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们体会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的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他们特定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语言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前文中已提过,音乐教育能为幼儿提供其他各种教育相对缺乏的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尤其是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幼儿学习使用交际语言进行交往,如“我想和你跳舞”、“请你和我一起玩”等。而这些语言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幼儿交往技能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