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4月17日 20:31:02

  摘要: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值得倡导和培养的优秀品质。儿童助人行为的养成对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解析了助人行为的含义,着重分析了影响儿童助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对儿童助人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划分阶段,最后提出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几点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助人行为  儿童  培养

  1、助人行为的含义以及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当我们提到助人行为时,就经常会提到跟它含义相近的两个词: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很多人都无法从根本上区分这三个行为,或者直接把三者采取等同或者模糊对待的态度。实际上,从三者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微小的差异。

  首先,所谓的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当中被定义为:一个个体所做出的行为对另一个个体是有益的,而对自己则没有明显的利益。或者说是一种很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其他个体的利益。

  其次,所谓的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作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泛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利于公共和社会的行为。人们在公共的社会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例如说分享、合作、帮助、安慰、捐赠、同情、关心、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归纳为亲社会行为。

  最后来看助人行为。助人是一种关系,当有了求助者的时候,也就有了助人者,于是助人关系就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可以把助人行为理解为一种关系型态。然而助人关系,他不同于朋友关系,它指的是两个个体共同的解决其中一个个体的困难,从而使这个个体在面对困境或者危险的时候能够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来看,这种关系只是其中一个个体得到了利益,而另一个个体只是无偿的付出自己的劳动。

  从对象上看,亲社会行为一般是针对公共群体或者社会整体,而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主要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从动机上看都是有利于他人或者社会,但行为的自愿性、方向性和包含的利益总量有所差异,这三者的关系可以大致归结为: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

  2、培养儿童助人行为的重要性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优秀品质。在当代,我们正在大力的发展和谐社会,助人为乐这一传统美德在其中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同时,仍然需要弘扬助人为乐这种优秀的儒家传统思想,使经济、文化、政治全面发展。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个体在感受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助人行为的实施与否直接反映了他道德水平的高低。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更为了让助人为乐这种优良传统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对助人行为的提倡和引导非常重要。而且儿童助人行为的养成对于儿童更好的融入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助人为乐的教育和培养就应该从小抓起。

  3、 影响儿童助人行为的因素

  3.1、 进化及生理因素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认为生物之间一直在为生存做着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从而进化。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人们发现,相互帮助有利于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更有利于生存,因此这种社会行为才得以在人类社会中发展,一代一代的得到延续,并且现在被广为推崇。同时,现在的研究表明,助人行为的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相关。雄性激素水平高的人可能更具有攻击性,而且在非危急的情况下,女性更容易给于他人帮助;然而在危急情况下,男性更容易给于他人帮助。这也可以看成是性别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