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幼儿园 任晓薇
摘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奠基石,因为只有先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让幼儿设别性别的差异,才能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性别教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因此,正确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儿童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与性别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在欲望泛滥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不受泛滥的色情的侵害,给他们一个不受侵害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从不会无意识的逼他们早熟。同时,家长和学校应该积极思考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性教育 幼儿园 素质教育 家庭性教育 家庭教育 性观念 性心理 性别差异
幼儿性别教育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性别意识教育的一种教育,在教育领域中没有明确的表述。虽然儿童生来就有男女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的培养。幼儿很早就从成人的习惯行为中"习得"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进入幼儿园后,这种习得在幼儿园环境中继续,教师行为、伙伴组织、环境布置等的一些性别要求,都会对幼儿获得的性别角色行为发生影响。没有性别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幼儿从小受到良好的性别启蒙教育,才能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因此,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学前儿童教育,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好孩子。
对幼儿来说,从一降生,因性别的不同就受到不同的教育和待遇。其实已具有了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一般来说,三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但三岁以后的幼儿,已经知道性别之间的差别。这时,如果有人把女孩叫成"小弟弟",她会感到不安,甚至会纠正别人:"我不是男孩,我是女孩。"但这时幼儿并不理解,性别标志着某一大群人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只知道性别是和名字一样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三岁以后的幼儿主要是通过一些外在的特征,如头发的长短、衣服的花色等特点对别人进行性别辨别,而生理上的性别特征在生活中总是被遮盖着,所以很少被幼儿认为是判断性别的依据,所以说,幼儿时期是幼儿个性、气质、性别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共同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一、幼儿园要为幼儿的性别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是社会化的场所,资源包括了人的资源和物质资源。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场所处处可体现性别教育,要精心设计。目前,国内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女性,虽然幼儿园教育已经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性别引导,但性别教育的关键还在于父母。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情况,适时地让父母共同参与到一些教育活动中,使幼儿得到身心健康发展。
儿童性别的形成是生物因数、社会经验、认知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三至七岁的儿童来说,幼儿园教育作为影响其社会经验和认识发展的关键因数之一,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幼儿园的性别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是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而且人的一切活动和心理都有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和差异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始终。幼儿园的性别教育就是要求性别的互补,对幼儿的性别差异补救劣势,发展优势,促使幼儿平衡、和谐发展。同时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的性别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所以科学的性别教育要从小开始。
1、幼儿园男女分厕的安排与设计。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几人"躲在"厕所里叽叽喳喳说着什么,并且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小朋友在上厕所,几个小朋友在一边看,而且一个个一脸的诡秘。且有位家长反应,她的小孩自进入幼儿园以来,一直都不敢在幼儿园上厕所,因为在幼儿园里,男孩和女孩都是一起上厕所的,很多男孩子看着她,她不敢上。幼儿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形成的一个关键的阶段,由于现在硬件等媒体的渲染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儿童性别意识形成时期正在提前,而且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生理成熟较早,性别意识也相应提早,很小就有性别差异,有的孩子三岁就已经有较强的性别意识了。如果这种朦胧意识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会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分厕是对性别教育的启蒙,幼儿园男女分厕其实就是告诉幼儿男女还是有"别"的,让孩子从小清楚自己的性别,形成早期的性别意识。因此,幼儿园的卫生间,进行男女分开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