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民素质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就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离不开体育活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因此体育活动就要从学前教育阶段抓起。幼儿园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机体的适应能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发展了幼儿各种基本能力,更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交往技能和认知技能,以及能富有创意地表现自己,促进幼儿情绪的成熟与社会性的发展。多年来,总结我园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得到了一些浅显的经验。
关键词 体育活动 学前儿童 幼儿园
一、学前幼儿体育活动具有年龄特征
众所周知,每一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水平是明显不同的,身体各器官、各部分、各种机能发展的快慢都有差异,因此科学地选择和安排学前幼儿的体育活动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一)小、中、大班不同阶段体育活动的能力要求
1、小班阶段。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基本动作的练习,队列队形变化,体操、体育游戏等。在教学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在练习"弹跳"时,三岁孩子由于弹跳力小,在弹跳轮胎时,常常跳起来,但跳不到轮胎上面或者跳到轮胎的里面,弹跳的高度不高,跳远不够远,身体的协调能力不好。所以平时让幼儿学习跳房子、跳圈、小兔跳,发展幼儿的腿部肌肉力量。并且结合"小白兔拔萝卜"的游戏,增加弹跳的兴趣,并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2、中班阶段。对于四岁的孩子,弹跳力量比三岁强,但往往用力不均,落地点还太近,不会运用下肢及身体的动作配合,蹲跳起姿势欠正确。我们就让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多去练习跳的运动,提供高矮不同的纸盒、跳中低平衡等,让幼儿练习跳,户外活动时教幼儿熟悉物体的高矮不同则跳的高度不同,练习不同高度的跳。
3、大班阶段。对于五六岁的幼儿,他们对跳很感兴趣,路上看见障碍物就喜欢跳,如沙堆、木桩等。要求:单脚交换跳、蹍跳步、纵跳摸高、障碍跳,主要是发展大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以及发展 腿部肌肉和踝关节爆发力,要求跳得高、跳得远。我们就提供一些不同层次的多种材料,让幼儿有兴趣的练习,如高平衡木用头顶吊悬着的乒乓球、或轮胎,先学跳的高,再学跳得远,逐渐做到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30厘米,助跑跨跳动过不小于40厘米的平行线。要学习变换左右脚的单脚连续跳,最后学习边跑边换左右脚的单脚连续跳。
(二)不同阶段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又如在体育游戏中,小班幼儿对游戏中的动作、角色、情节很感兴趣,对游戏的结果不大注意。游戏内容和情节简单、角色少,全班做同一动作,既是游戏规则,也是游戏的内容。中班幼儿喜欢有情节、有角色、有追捉性的游戏,比较注意游戏的结果。内容、情节、动作、角色比小班复杂,增加了竞赛的成份。而大班幼儿喜欢竞赛性,动作多、难度大的游戏,这些游戏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需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取胜,规则更严格。所以我们平时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内容,科学地安排。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特性
(一)、体育活动中要重视个别差异
幼儿在体质、能力、健康状况及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要区别对待体育活动中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如果用划一的标准作统一的要求,往往使能力强的幼儿感到"吃不饱",提不起兴趣;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不敢吃",丧失了信心,结果影响了幼儿的充分发展,不能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满足和成功,将会出现损伤体弱幼儿的健康,或是对强壮幼儿的锻炼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因此就无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判断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否适度,可以采用观察面色和测试心率的方法,以便于及时掌握和调整。
(二)、体育活动的量要适度
在体育活动中应根据人体机能变化规律来设计,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变化经历了上升、平稳、下降三个阶段。
1、上升阶段。上升阶段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在未进行身体锻炼活动前,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选择性反应。表现为幼儿血液中血糖含量增加,心跳呼吸加快,大脑兴奋性提高,精神愉悦振奋等等。这些变化能加速身体各器官克服惰性,使活动能力较快上升,以适应即将开展的身体锻炼活动的需要。第二个过程是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克服各器官、组织的惰性,使身体的活动能力较快地达到较高水平。为此,我们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应利用适当的辅助活动(热身活动或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使身体活动能力较快地上升以适应第二个阶段活动的需要。上升阶段的变化与幼儿的体质,训练水平、年龄特点及活动内容等因素有关,其时间有长有短。幼儿身体各器官的惰性小、易动员,活动能力上升快,所以开始部分活动负荷的增加要稍快一些。
2、平稳阶段,幼儿身体各器官活动能力已达较高水平,且能保持一段时间,这时身体活动效率高,学习效果好,且能适应较激烈的活动。这时宜将难度较大、较新的教材或运动负荷较大的练习内容安排在此阶段,平稳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幼儿的体质、训练水平、年龄、心理状态及活动内容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幼儿的持续时间较青少年或成人短,因此,在此阶段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控制好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既要保证运动负荷高峰的出现,又要避免因运动负荷过大,高峰过早出现,使幼儿过早发生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