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幼儿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容易接受,因此在其他的角色游戏中也常采用这一方法,让孩子自己来制定、完善游戏区域规则,如商定如何参与他人的活动、如何轮流等待、如何请求他人的帮助等礼仪规则。如银行的"一米线规则"、宝宝幼儿园的"上课不插嘴、要举手发言","我型我秀"剧场的"观看演出,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随便走动;演出结束,鼓掌致谢"等。我们还将规则绘成图画贴在游戏墙上,时刻提醒幼儿。因为这些区域规则是孩子自己亲自制定的,所以在活动中他们会更好地去遵守。
三、提供游戏材料,保证活动成效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提高各种能力。
因此我们在游戏区域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如在"我型我秀"的表演区,我为幼儿提供幕布、舞台、录音机、磁带和表演用的各类半成品服装道具,丝巾、头花、发夹、彩带、彩纸、头饰、剪刀、双面胶等,再引导幼儿参与创编一些礼仪的情景剧,如在车站排队等候上车、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关心摔倒的小弟弟、小妹妹;引导幼儿根据近日的故事主题进行相关的表演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如观看礼仪、表演结束后"有序整理、物归原处" 等礼仪。游戏材料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礼仪知识。
四、深化游戏内容,增强合作意识
游戏是幼儿开展交往活动的途径之一,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因此,如何面对这些矛盾,学会处理和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友好相处,角色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如在"娃娃家医院"中,幼儿大都通过协商来分配角色,但也有部分幼儿在分配角色时发生摩擦。一次"娃娃家医院"的两个幼儿都想做医生,没有人愿意做挂号员,询问原因,才知道医生可以开刀,可以拿听诊器,发挥的自由度比较大,而挂号员只是在卡上写个字就行了,没有可以变换的。为此两个孩子争的不可开交,互不相让。我见了,便以病人的身份问他们:"你们都想当医生,可病人先要挂号,没有挂号员怎么办"。最后两人商定以猜拳定输赢,胜者优先选角色,其中做医生的小朋友大度地说:我先做医生,一会儿我们交换。就这样两个男孩经过协商,很快地解决矛盾。为了让挂号员的幼儿不感到工作单调,我以病人的身份提醒挂号员询问病人什么地方不舒服,要看什么科,挂号卡上记号是否一样?挂号员马上明白了,认认真真地在挂号卡上画上看什么病的符号,同时热情询问来看病的病人,并指点他们看什么病找哪个医生。"我"也时常找出一些问题让他帮着解决,更让人惊喜的是当没有病人来看病时,他还去帮医生给病人打针、配药去了。在角色游戏中,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
由此可见,幼儿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在意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但正因为有了这些想法及产生的矛盾,才使他们尝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友好相处,同时也给了我们教师一些启示,在游戏中,当孩子对某一类角色不感兴趣时,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孩子丰富和深化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空间,使孩子对这一游戏能产生新的兴趣。
角色在游戏过程中转换,礼仪在角色转换中生成,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角色游戏快乐幼儿每一天,让礼仪知识从小扎根于孩子心中,这应该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