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革方式,科学指导1、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教学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由于看图讲述是全班儿童观察同一(多)幅图片,讲述同一对象,总是集体教学形式,会较单调。幼儿往往是几分钟的热度,初看到图片喜形于色,时间一长,就心不在焉了。根据幼儿注意保持时间大约为7分钟的理论依据, 把一个活动划分成5~6个时间段,集体、小组、个别教学形式穿插进行。如:时间段一: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观察图片——集体教学形式;时间段二:幼儿相互间自由讲述——小组教学形式;时间段三:个别儿童的范例性讲述——个别教学;时间段四:幼儿自由的表演讲述——个别教学;时间段五:教师(幼儿)的概括性总结——集体教学。这样,几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学气氛活跃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2、多通道参与,多角度、多方位感知和理解,使看图讲述更精彩。
“多通道参与”理论强调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多角度、多方位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看图讲述教学中,教师灵活、适时地借助一些手段,开放多种渠道,尽可能运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在看图讲述的中间或后面加入“绘画”和“表演”。“画”是让幼儿将自己对画面的意会与想象画出来,通过动手促进动脑,展开思维与想象。“演”是让幼儿表演画面内容或与画面有关的内容,幼儿可以完整地表演画面内容,可以表演部分内容,还可以表演画面以外的内容。幼儿在讲一讲,画一画,或讲一讲、演一演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编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
3、利用多媒体,提高看图讲述作品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以往进行看图讲述活动时,要花大量的时间找图片,画图、上色等。有时候画出来的图像、色彩等方面未必能吸引幼儿,导致组织的看图讲述活动效果大打折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上网、下载、扫描图片等方式找到需要的图片,把它制作成课件,通过教学平台、投影仪呈像或人机互动,让幼儿看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动画作品,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显示出来;使原来的看图讲述静态的教学变为动画、图像于一体的动态。借助多媒体这一有效的载体,将教学内容的声、情、意、色直接作用于幼儿的视听感官,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到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大班看图讲述《小胖为什么生病了》中,教材讲述的是食物的旅行这一科学知识,教师若用手描图片或教学挂图,幼儿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还是不够明白。所以,教师改为用多媒体技术将食物从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及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名称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让幼儿根据生动形象的画面,想象出人的消化系统。这就让幼儿了解到平时难学,难懂的科学知识。再如看图讲述《奇怪的桥》中,教师将图片、动画、声音等效果集于一体,创设出打雷、闪电、下雨的生动情境,使幼儿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看图讲述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结构。
通过实践,我们跳出了看图讲述传统教学的模式,既解放了教师,又解放了幼儿,使看图讲述教学活动更科学,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