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不要看电视,不要读报纸,也不要听音乐,专心致志地与孩子互相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解除他们的疑虑,适时的加以引导。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来说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是应尽量做到,哪怕睡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也可以。如,问问孩子在校一天的学习情况;一天你都做了什么?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句,足以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从而增进大人与孩子的沟通。
"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着名作家石湾认为:子女成才关键在自己。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培养女儿的自立、自尊意识上,把女儿当作朋友来看待,在同等地位上与女儿讨论交流生活中的难题和选择,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味的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从而营造了宽松的教育氛围,使孩子在许多时候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自尊和支持,从而坚定了对自己选择的自信,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四.要注重挫折磨练要想让孩子独立,必须让孩子自主。有些父母,嘴上说让孩子多锻炼,可事事都替孩子代劳,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身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作为父母,必须正确关心和爱护孩子,走出溺爱的误区,消除孩子的依赖思想,增强孩子的自立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自控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要让孩子心理太脆弱,经不起风浪。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今天,让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对困难不觉难"的素质,将对孩子的一身具有重要意义。父母要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就要让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学会承受挫折、接受惩罚、经历磨难,这将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如:小记者马宇歌,是一名网上一搜,不见重名的品学兼优小学生,名扬四海,享誉国内外。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她的爸爸马弘毅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马弘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无论份内份外之事,凡是对社会有益的,马弘毅都很关心,兢兢业业忘我无私。他认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这方面努力。在爸爸的教导和支持下,一上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本班教室,都是马宇歌一个人自觉留下来全面打扫的。等她忙完班上的清洁卫生,学校除了传达室的工友以外,经常一个人都没有了。无论冬夏,马宇歌长年累月如此,习以为常,每天都是打扫完教室才一个人独自离校。那年初春,晚饭前,正上小学二年级的马宇歌和往常一样又独自打扫班级教室,在摞着椅子登高去擦黑板的时候,不小心摔下来受了很重的伤。第二天爸爸向班上说明情况,帮马宇歌请了假。一连五天,她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来看她。小宇歌靠着枕头出神地默默望着窗外的树梢和蓝天,她多么希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来看看她,和自己说说话呀。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了,他告诉女儿:"咱们不应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而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父亲的谆谆教诲,那意境、那胸怀多么宽广啊!
总之,有句老话说的好: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浇多了,庄稼会溺死;不能不施肥,但肥施多了,庄稼会烧死。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文章没写好,不是纸和笔的错,而是写书人的错。同样的道理,孩子是否成才,老师、家长责无旁贷,一位知名教育家说得好:"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来。教育既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希望。因此,为人老师、家长者,必须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成为高素质、高智能、复合型的栋梁之才,以自立自信的健康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立足社会,健康成长,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