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常规不应只考虑方便教师控制和管理幼儿,完全由教师来制定。当班集体形成后,教师要带领全体幼儿参与规范的制订和运用。当规范运用中出现问题时,要找到原因,如果是规范本身不合理,就要重新商讨,对规范要求加以修正,以使规范真正行之有效。例如,对于"一二三,看谁坐的最端正。小嘴巴,闭起来"等类似的常规要求,幼儿不可能时时遵守,在整个上课期间完全按照这一规定做。幼儿通常仅能做到"不随便离开座位,不大声喧哗",于是这就可以成为要求幼儿普遍遵守的常规。
2.常规内容的建立应与家长共同进行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老师,有着老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求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只有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常规教育持之以恒,产生更大的作用。作为老师,要及时了解幼儿家庭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家庭提出不同的常规指导意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二)常规内容构建应体现合理性
1.常规内容的构建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发展特点
在针对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而建立的幼儿园常规,与孩子更亲近尊重孩子个性, 有助于幼儿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
如在美术课手工《制作桃花》上,教师在指导性格内向的幼儿时,在常规的要求上是注重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在指导外向、调皮的幼儿时,在常规的要求上则注重让他们学会剪刀的安全使用。这样,常规的制定和实行将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使常规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又如有的幼儿瘦小,而有的高大,在进餐量上,我们决不统一食量,而让幼儿自由决定饭量;在午睡后,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翻被,而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就要求其叠被子、独立穿脱衣服、有尿就去厕所、渴了就喝水等。
这些做法,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除了个体差异,幼儿的认知特点也是关键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听到了,说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这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
2.常规教育内容应体现人文性、发展性
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时有一定的限制的。但限制不是把幼儿管死。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应该用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生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和构造常规教育合理的常规是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
常规中许多是对幼儿的安全、身体、行为的保障规定。如:良好的坐姿、饭前便后洗手等,这些常规应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并督促幼儿努力做到,体现人文化。如:可以将吃饭要求统一饭量改变为根据身体状况来决定幼儿的量;睡觉时幼儿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睡姿入睡让幼儿有家的感觉。幼儿的发展是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先生说的习惯是泛指,包含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等。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来看,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一个塑造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构建常规过程中把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3.常规教育内容应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经常发现,在课堂上,特别是在教师组织的"上课"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出神情沮丧、郁郁寡欢,而当侧门在户外自由游戏时,就连班级中性格内向、文静、乖巧的幼儿表现出神采奕奕,欢声笑语不断,这就是幼儿的"两重形象"--"神情沮丧"的幼儿与"生机勃勃"的幼儿。在对幼儿园常规研究过程中,幼儿园为幼儿营造的有形空间限制以及无形的心理限制。幼儿园的周围通常是一道有形的围墙,紧锁的铁门只有在幼儿入园及离园的固定时间才敞开,这本是出于教育者对幼儿人身安全的关爱,但也为幼儿在园的室外活动圈限了有形的空间。除了有形的限制,种类繁多、内容具体、要求严格的常规又给幼儿营造了层层的坚固的心理限制。例如,想做有趣的事,却只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框架去做:想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悠然自得地去探索。去思考,却遭到老师们的禁止和斥责:想对伙伴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老师却已抢先把权威的评价强加于大家,不容反驳。这就是儿童"正在被囚禁"的精神世界。在有形、无形的圈限中,幼儿不是自己行为的主体,而是教师教育计划实施的配合者。教师是遵循成人世界规范的要求,把幼儿教育好,把制定的教育计划。教育方案贯彻下去。老师并没有深入到幼儿的世界,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幼儿是独立的人,即使他们弱小,不成熟,但他们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生命中固有的两种原发的活泼向上之力,尊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常规教育是不应该扼杀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
四、合理实施幼儿园常规教育
(一)常规教育实施的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