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承受能力较好的孩子,他会接受事实,低着头很不自愿地排到后面去。
第二种:是不愿接受事实,并会耍小手段。如,这次不算吗?再来一次,可是又输了,他还会说,再来一次,这时对方也会反对,可他就说,来三次嘛?这是最后一次,有时真可谓是老天爷和他过不去偏偏还是他输,他就是不认输,还要和对方再次决斗。这时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就此激化。
第三种:是不接受事实,而且表现得也很直接,干脆不排了,自己到一边生气去。
第四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直接对打起来。
据调查结果统计,第一种情况比重只占8%,大部分属于第二、三、四类型,显然大部分孩子由于认识能力的不足,对挫折(失败)的反应比较强烈,在行为上也就表现出失控、攻击、压抑、回避等反应。一个人面对挫折(失败)所持的心态往往决定他一生的命运。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逆来顺受是人生的必修课"。诗人惠特曼也说过:"让我们学着象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暗、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既然挫折是一生必经的一道坎,就必须让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接受挫折中成长。抗挫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合理的锻炼得到培养、提高。
设置挫折情景,主要是指成人利用现实情境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帮助孩子挫折疏导的对策,步骤是"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 →心理释放(说出心中的愉快或不愉快,用相应的动作或表情来表现)→ 心理疏导(转移注意----找孩子的长处,鼓励自信----延伸其它活动,让孩子产生新的希望----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进行抚慰)"。具体说来,如果一个孩子画画的很好,但老师并没有表扬他,孩子就很沮丧,不愿参加下面的活动。用上面疏导法,我们可以走到他的身边,与他一同谈谈老师为什么没有表扬他,这里的原因可能多种,可能有的孩子画画进步大,可能这个孩子画画技能较好但创新不够,也可能是孩子上课时违规了,这些都可能是老师不表扬的原因。如果我们与孩子一一分析了,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接下来,要让孩子心理宣泄,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不高兴,可以大声喊一喊,也可以皱皱眉,或者做一个怪脸,把不高兴赶走"。然后,我们就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你的画大家都很喜欢,老师也经常表扬你的画,下次画画时要听清老师的要求,就会画得更好"。最后,我们可以抱抱孩子,让他知道大家很喜欢他,他是受大家欢迎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方法和途径可以增强孩子抗挫力,如让孩子帮助成人做家务,使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孩子或者通过一些古典人物抗挫的故事情景等来引发教育孩子。
3、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幼儿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幼儿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和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4、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独立行走,自主进餐,自己盥洗,独立上厕所,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能帮助成人做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教师必须在幼儿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不断地调整幼儿成长目标,帮助幼儿设置"跳一跳,摘一桃"的具体目标。如果幼儿经常遭受挫折,极不利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幼儿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不仅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且能够战胜挫折,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效果检查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能自我服务,能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心态,产生一种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自信心。
六、社会效果挫折教育重在生活的每一天,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来慢慢培养和引导。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的幼儿在这些困难面前就自然的会产生『逃避』的念头,那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挫折。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让幼儿通过动手和动脑,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