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的研究(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4年06月04日 10:21:31

  2、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方法。

  一般美术活动均以教师示范、讲解范例、幼儿操作、评价这一模式。在我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对这一模式中讲解示范做了调整,改为: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方法,我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1)创作前的讨论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

  如:"这就是我"这一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我并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请幼儿上来演示:谁会画人?我再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人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便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画成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孩子的个性。

  (2)创作后的讨论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

  如:活动结果让幼儿讨论:哪张画颜色搭配得好,为什么?怎样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

  (3)创作中的随机讨论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活动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

  如:我在美术活动巡回中发现有幼儿构图呆板,所画的图像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机选取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哪张更好?你能让自己的图画也变得好看吗?怎样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象,使画面更丰满。

  总之,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五、加强活动中的针对性。

  当幼儿在创作完一张作品后,其心中的得意溢于言表,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补强法则"的及时运用在这里显得极为重要。

  什么是补强法则呢?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作了这样的解释: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他的这一观点在当今全美颇有影响。多伯森认为语言补强可以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最有力的原动力。

  我认为将"补强法则"运用于创造性美术活动乃至整个创造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它能极大的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激发幼儿创作热情,树立自信,为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铺平道路。

  "补强法则"应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如:讨论作画方法时的及时肯定与表扬;巡回指导中发现新思路、新想法给予鼓励,讲评过程中引导同伴发现别人有利于自己的长处等等。恰到好处地运用补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滥用"补强"则会使"补强"贬值。

  为了"鼓励"幼儿的积极性,"保护"幼儿的创作欲望,滥用"补强"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还是最后的讲评中,不管幼儿怎样画都采用"补强"的方法--" 你瞧,画得真好!"、"颜色真漂亮!"、"你很会动脑筋"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鼓励幼儿积极性,但是时间长了幼儿也不会感到满足。我们不能忽视美术活动本身所孕育的审美教育,而应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补强,又如何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呢?幼儿又怎能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呢?

  结论:

  作为教育者本身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观察力,正确地引导幼儿去感受美、创造美,真正发挥补强的价值。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们需要教育者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李一新.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发展[J].教育研究,2006,4.

  [3]林白桦.对幼儿创造性活动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6.

  [4]李季湄.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卢乐珍 朱妙斌.幼儿园教育活动[J].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

  [6]李丽.创造教育指南[J].教学园地,2009,9.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