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绘本?
绘本,英文为「picture books」,在日本译为「绘本」,直译为图画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这一类书籍特别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所以版面大而精美,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的功能,更能增强主题内容的表现。
二、 绘本的历史
绘本表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纪元前16世纪的古埃及文化。草纸的卷轴上绘制的“死亡之书”是死后世界的一种导游书。
在中国,纪元4世纪,东晋时期就出现图文并茂的画卷。9世纪末,在日本就受到中国图卷印象的表现有所成就,江户时代(17世纪~)在民间普及版画制作的绘本。
玛雅文化等,西班牙统治以前的印地欧文化里,用鹿皮或树皮纸上画的叫做“克地斯”(图文书),是记录历史或宗教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亚到西亚在12世纪末以后出现的波斯文学的手抄本插图、细密画与现代绘本一样形状的典型的插画。
欧洲教堂墙壁上的基督教美术是,将耶稣的生涯或圣人传的有故事性的绘画,希腊神话给美术提供大量的主题。佛教美术也用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或其他佛教故事为主题。
如果单纯从儿童娱乐这一角度来看的话,作为儿童文学一部分的儿童绘本,学者们公推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编写的《世界图解》为第一本儿童绘本。只是一本拉丁语教科书,用各种动物的响声来介绍24个字母。《世界图解》的出版对西方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的影响一直很大。夸美纽斯主张感官教学,认为“告诉孩子什么,不如让孩子亲眼看见什么”。而这也是绘本阅读理论的重要基础。
此后,图画书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绘本也经历了由儿童诗歌与童谣的说教到人文审美的熏陶。在东方,日本韩国的孩子早就开始阅读绘本,而台湾也早于中国。
2000年,四川少儿出版社引进科普绘本——《神奇校车》,国外绘本正式走入大陆。近两年,我国大陆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认识到绘本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绘本的推荐与绘本阅读的推广,于是,绘本越来越多地走入学校和家庭。
三、 绘本的特质。
绘本是一种视觉化效果的文字作品类型。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赏心悦目。“悦目”是因为绘本表现形式使人眼前一亮,难以忘怀。“赏心”是指图文互为补充,互相交融,体现了一种既高深又轻浅的儿童哲学,衍生出精神上的享受。因此阅读时只有通过调动人最原始的感觉系统:眼看、耳闻、感同身受,才能给人更为深刻的震撼。
由于绘本是图画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讲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还具有思想的传递性。
四、关于绘本教学。
绘本的特质决定其教学,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像,做出种种猜想推测。在这里,孩子的推理也许与故事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更可以让孩子在同一绘本中,根据自身的体验解读出不同的图意,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如何指导孩子进行绘本阅读呢?本人根据绘本的特质和几年来的尝试,将其归纳成六个字——发现、思考、表达。
五、绘本教学三要素。
(一)发现。
由于绘本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是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为我们的孩子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这就需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