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宽容、理解孩子心理
1、对孩子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还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反复作用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这一观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做到:对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不直接指点;对孩子的疑惑不急于表态;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不急于帮助、代替,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例如:在主题活动"春天"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内寻找春天发芽的树。正当大家争相把自己发现发芽的树告诉老师的时候,几个"小顽皮"却离开了"大部队",偷偷的钻在大松树下。只见吴雨杭小朋友用小手帕在包着什么东西,然后往裤子的口袋里塞,于是我挥挥手向他示意,问到:"小雨杭,你发现了什么宝贝?" 小雨杭拿出他的小手帕打开,小朋友们马上叫了起来:"小雨杭把小芽苞摘下来了,小芽苞要疼的呀……"我看了看小雨杭说:"小雨杭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来好吗?" 小雨杭被小朋友们说的有点害怕,看到我鼓励的眼神,他说:"我想把小芽苞带回家种。"我马上问小朋友们:"小雨杭把小芽苞带回家,小芽苞能发芽吗?"孩子们马上议论开来,意见分成了两派,于是我请小雨杭将小芽苞分给别的小朋友一点,让他们在教
室里试一试。过了几天,孩子们的答案开始一致起来,有的是问了爸爸妈妈,有的是自己做了试验,他们都认为小芽苞离开了大树是不能发芽的。小雨杭也表示以后不摘小芽苞了。
小雨杭摘小芽苞的行为,在寻找春天发芽的树的活动中,似乎是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一句"小雨杭,你发现了什么宝贝?"充满了童趣;"小雨杭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来好吗?" 亲切地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孩子平等对话,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因此,要让孩子敢于生成,教师就要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蹲下身子来与之平等对话,建立亦朋友亦师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孩子在教师的面前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听到这些"另类"的声音往往就是孩子生成的活动的资源。
2、平等对待孩子引发孩子自主发展
教师如果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势必使孩子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孩子们对教师从心底里敬畏,那么,孩子或沉默不敢发表见解;或人云亦云没有新意。那么教师就听不到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敢于"生成"的第一环。在一次"有趣的果实"整个主题活动过程中,孩子自主地收集、分析、处理有关果实的信息资料;自主地交流分享着有关果实的经验;自主观察、发现、探索着果实的秘密;自主地对未来的果实进行想象和创造一种孩子充分自主的学习方式。孩子不再是被动的受教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地顺应着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观察了解孩子,聆听支持孩子。如本次活动原来教师预设的分享交流环节:孩子分果实的特征、分类、用途、生长几个内容进行交流,但孩子的兴趣点却始终集中在玉米及一些高科技农业成果上,教师也就顺应着孩子的需要走,让孩子充分交流、质疑、分享。
三、质疑、调控教师适时
新《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量生成与预设的交替进行中,教师要对孩子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就像上面举到的"小芽苞"的例子,如果教师只是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一行为而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非但没有后续精彩的试验与探索,而且很可能使这个孩子遭到小朋友的责备,使他的探索热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幼儿百科辞典》中对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个人主动的从多方面探讨求答案,解决问题。"这里的"寻求答案"首先就是要有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所以在探索活动中的"质疑"--既探索活动展开时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有孩子的"质疑"是不够的,教师的"质疑"也是回应孩子的一种良好催化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大型玩具边玩,沈少杰小朋友突然在滑滑梯下专注地寻找着……孩子们也围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就问孩子们:"你们在找什么呀?"孩子们奇怪地问我:"这里的蚯蚓跑哪儿去了?"我对他们笑笑,说:"那么还有什么地方你们看见过蚯蚓的?"孩子们又到种植园地、草地、操场旁等地方去找,可是还是没有找到,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想一想你们以前是在什么时候找到的呢?"通过两个"质疑",我促进了孩子的思考,并使孩子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响。孩子有自己的理论,教师的不断"质疑"就是促进孩子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使生成和回应步步相扣,假如我不"质疑",那么孩子的生成火花就有可能自生自灭,所以这时教师的回应作用就是让他们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持久、越来越深入,不断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识,培养探索精神,为孩子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调控"要求教师因人而异,当孩子由于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难无法进一步发展时,教师要伸出手帮一把,"调控"还要求教师事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有预算,并做好准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能适时地"调控"。"调控"的方法很多,看你老师如何随机应用。在一次给兔子喂食物的过程中,我想到有可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