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研究》模拟试卷(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9月25日 09:11:20

  (2)该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学科知识中心,看重游戏的认知功能。

  (3)教学游戏化,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探索行为,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经验。

  (可参照网上讲义中"我国幼儿教育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讨论"这一部分的内容。)模拟试题二一、概念题1、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将智力活动和娱乐形式巧妙结合起来的一种儿童益智游戏。它是拼图类的一种,源出宋代流行的"燕几",由宋代学者黄长睿发明。初为"六几",称"骰子桌",后增加一几,合而为七,改名"七星"。后人受此启发,将其演化成更为复杂高级的智慧板作拼图游戏,即七巧板。通过游戏者巧用心智,可拼排出各种各样的自然事物。深得教育者欣赏和儿童们喜爱的七巧板便在民间广泛流传,流传至今,并流传国外。在国外称七巧板为"唐图"。

  2、自发练习重复性行为是儿童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儿童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刚出现的新的动作、刚刚获得的新的经验的活动倾向,由于游戏中的许多尝试活动也是在重复中进行的,重复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儿童在重复中练习且巩固了原有的身体能力和发展水平。重复意味着一种练习,重复就是表明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重复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不仅在于巩固了他的旧有经验,而且每一次重复对他的发展还具有新的意义。

  3、角色意识角色意识是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是假装的别人,也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4、游戏风格儿童在游戏中存在个别差异,这主要是指游戏风格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玩性重和玩性轻、以物理环境趋向和以社会环境取向、偏向装扮和偏向构型、爱探索和不爱探索。

  5、实践性游戏(待查)类似烹饪、木工等幼儿直接参与的实际操作游戏。

  6、目标导向性的活动区这种区角安排目标很明确,材料的投放方式以层层递进的目标为依据,大都是有操作的规范的材料,以高结构的为主,玩法是固定的,隐含着教育要求,教师观察和指导的着眼点是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进行的。

  二、问答题1、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回答要点: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要考虑空间大小、空间结构和区域功能等方面的要素。

  (1)空间大小:较大的空间可增加运动的想象性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大以致无人际互动;较小空间能产生安静的社会性游戏和结构游戏,但空间不能太小以致多身体攻击,因此要创设一个空间密度适中的有效空间。

  (2)空间结构:将宽大的空间划分成较小的区域,比大型开放区更易产生高品质的游戏,这样可以降低粗暴行为发生,并增加在自由活动时合作性互动的机会。各种大小的区域空间对孩子的发展各有益处,所以,活动室的空间安排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区域空间的大小应该不同,二是活动区域的区隔物应当灵活,便于调整区域空间的大小。

  (3)区域功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领域或者学习的目标划分区域功能。有的区域功能可以固定,有些区域功能不必固定。可以根据活动类别的特性、活动材料的特性和孩子游戏与学习的需要,做出具体的安排。

  2、从结构游戏的特征看结构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

  (先明确结构游戏是什么及其特点,再回答结构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结构游戏的特征有三点:从材料上看,是各种材质且无形象意义的结构元件;从行为上看,是通过积搭、接插、螺旋、编织、捏造等多种操作形式的造型活动;从认知上看,是集感觉运动、空间知觉、判断推理和象征能力于一体的智慧体现。

  结构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非常突出。由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端,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结构游戏要求对材料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分解、组合认识事物,从而发展了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概念的知识;由于结构游戏要求幼儿对事物具有精细的观察,学会在杂乱的无意义的材料中找到一定的模式,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由于结构游戏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手脑并用的,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简述弗洛伊德游戏理论的两个主要观点。

  "补偿论"和"宣泄论"。

  补偿论表明,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期的普遍愿望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有大人一样的本领,像大人一样地生活,比如像妈妈一样烧饭,像爸爸一样会开汽车,像医生一样给人看病等等。这种愿望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他们只要稍微参与一点大人们的事,就一再失败而遭谴责,于是儿童就试图在游戏中寻求这种愿望的满足。在游戏中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模仿大人的各种行为举止,扮演各种所向往的角色,从而使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宣泄论表明,游戏能排解并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消极情绪。正例如,在游戏中儿童把成人打他的仇恨发泄在娃娃身上,他给娃娃打针是为了克服自己打针时的紧张。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强迫重复"。在他看来,强迫重复是一种心理机制,它能使人应付各种创伤性事件。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