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论作业(5)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31日 09:13:03

  4.DI 直接教学模式 DI 直接教学模式是恩格尔门和贝克为 5 到 8 岁(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儿童设 计的课程方案,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学业上的成就,并由此增强自信心和 自尊心。构成该模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是:①行为主义理论;②对课堂资源运用的 逻辑分析;③对概念和任务的逻辑分析。它的核心内容是读、写、算,主要方法 为小组教学和儿童个别练习相结合。

  四、简答题1. 简述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教师的作用。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 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 ②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① 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 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② 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③ 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④ 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2.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 (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与他的日常生活。 (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3.简述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1)目标:强调运算要素,主要以皮亚杰的研究结果作为课程目标的直接来源, 到该方案的第三阶段,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①增加了"主动学习";②具体的目 标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数概念的目标从排序中分离出来;③考虑了儿童社 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2)内容: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定,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 他们根据这一信念和皮亚杰论述的有关前运算阶段儿童最为重要的认知特征, 确 定了 49 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3)方法: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 活动组成的。 (4)评价:49 条关键经验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指标。

  4.如何评价蒙台索利课程模式? 蒙台梭利课程模式迄今为止仍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 说明该课程模式有其吸 引人之处,例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了个别化的学习,特别是蒙台梭利设计 的教具使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又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 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纠正,能使儿童身心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决定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带有相当程度的机械的和形式化的 色彩,该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比较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此外,还有人批评该课程模式偏重智力训练而忽视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 程。

  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特征: 方案活动时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儿童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形式与 教师一起合作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类方案活动可以起始于儿童,也可以由 教师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发起。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j 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k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l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2)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 (3)结合实际讨论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瑞吉欧的启示。

  2.试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 3 次: j20 年代至 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先效 法日本,后仿效西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一方面接受并引 进了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洞察了幼儿园教育照搬外国所带来的弊 病,提出了从课程改革入手,使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 20 年代至 30 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 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 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k5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50 年代,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 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 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50 年代的我国刚摆脱多年 来战争的困扰,百业待兴,在教育方面需要有新的正常秩序,这种注重结果,容 易操作的学科课程体系迎合了当时的需要。 l80 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80 年代开始,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 家们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 80 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学科 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 际活动和直接经验。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 年颁布的《幼 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它的精神,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 态度和价值观,都被看作是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设计与实施了各种 试验性课程,除了综合教育课程以外,还有活动教育课程、发展性课程、游戏课 程、情感课程,等等,各地区也相继开展了课程改革试点工作。2001 年,国家 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 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 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j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 k 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l 0-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m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n 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