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三、结束部分,生活 经验迁移师:大空隙我们看得到,小空隙 我们有时就看不到了,看,我们把空隙变小了,我们把它变小就把杯子里放进了这么多的材料。 师:看,这两盒积木,哪个盒子里积木之间的空隙小呢?一样多的积木,合理摆放后,空隙小变小了还有空间放其它玩具,空隙大却没有空间了。 幼:其实,物品之间都有空隙。 师:我们要学会用它。把空隙变小省出更多的空间来。你想想你的家里衣柜书柜这些地方妈妈是怎么做把东西之间的空隙变小,装进更多的物品? 师:小朋友们一定有很多大小不同的书本,油画棒,水杯,它们要怎么放进书包才能放得更多更整洁呢。现在我们想想办法按合理的顺序整理一下我们的书包。
三、【案例分析】
(一)活动内容幼儿期的孩子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有趣新颖的事情时刻吸引着他们,尤其是大班的孩子,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提高,他们对科学现象和科学探索的兴趣更加浓厚,以动手操作为主线的科学研究活动正好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之所以选择这个内容,一是因为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多变性,这个经典的研究活动不论对孩子还是成人都充满了吸引力和挑战性;二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为幼儿解决平时碰到物体整理摆放的难题提供帮助,非常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充分地动手、动脑,进行观察、交流和实验,在解决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排空间的问题中,发展孩子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和操作习惯, 很好地体现了"做中学"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做中学"不是玩,它一定要是孩子亲历发现的过程,从经历中学到知识;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讨论、相互质疑,塑造科学的思维模式;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客观的记录,养成对物体客观表述和积极观察,形成对事实的尊重。最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加深孩子们对世界和对科学的理解,形成理性的品格和对事物保持好奇心。遵循这一思想,我为这个活动制定的目标一为感知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是有间隙的。是体现此项活动的知识目标,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理解能力的浅薄,"做中学"活动的教育目标明确指出"为幼儿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所以定位在让幼儿感知,只需要幼儿发现空隙,知道空隙的存在;目标二是能有序、合理地安排空间,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做中学"活动中非常注重幼儿亲历探究过程,亲自动手操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条正是体现发展幼儿操作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目标三是同时能够将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在"做中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获得经验表达出来,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主动发现科学的秘密。所以这个目标体现幼儿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这三个目标含盖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也较好地体现了"做中学"教育精神。
(三)活动材料我选择的实验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接触到的东西,因为我园处在农村。选择幼儿熟悉的材料可以很快发现了解材料的特性,为实验活动节省时间,打好基础;透明杯透光性好,便于幼儿观察。这些活动材料的准备让孩子在活动时更加自如、开放,为整个实验活动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活动过程在"做中学"活动中,问题的设置是贯穿整个活动的锁链,更是引导幼儿操作、观察、实验、讨论的引路石,所以问题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在每个层次的问题我都尽可能地简练的提出,把引导性和目标性都含盖在其中,幼儿可以在问题中有效的开展探索活动。每个层次环环相扣,能很好解决老师预设的问题,帮助幼儿打开科学的层层大门,第一环节:辅助材料,为实验做好准备;第二环节:讲述活动要求,帮助幼儿清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第三环节:实验后从幼儿的实验结果出发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空隙的存在;第四环节:根据幼儿已有经验解决更小物体材料的间隙;第五环节:进行第二次实验,让幼儿再次实验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进一步发现问题;最后经验迁移整理学习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