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当孩子想做的事会伤害物品,例如乱丢玩具或拿蜡笔在墙上涂画,大人就应该清楚坚定的说「不」帮助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边,大人应尽可能包容孩子,应尽可能使他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与经验,尽量避免介入。大人不要轻易介入孩子,每一次要介入时,应先停下来想:此时,是否真的有必要介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若非得介入,应以游戏的方式进入孩子的沟通。因为,当孩子越沈浸在游戏中,就会越抗拒介入;当孩子能安全的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时,大人就不要急于介入,这样,其它在旁观看的孩子们,才能学习到正向解决争吵的方法。孩子必须学习不要老是由大人来教他们如何公平游戏、如何重整混乱。
八. 若必要考虑处罚时,处罚必须与所犯的错相关连---家长应如何管教儿女?
有没有比较好的处罚方式?
处罚的目的在于修正行为,不在「给你个『苦头吃吃』,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修正行为不一定要『吃苦头』重要的是修正行为!
规范的目的在于引导儿童健康的情绪、道德、精神与思想发展,引导儿童「正当行为的责任感」,引导儿童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 。如果幼儿不能负起正当行为的责任,处罚就成为手段,但是如果只是处罚,或只是宣布一个孩子作错事,这样,很少能真正帮助孩子。处罚绝不能伤害到孩子的心,处罚必须具有使幼儿『好起来』的特质,处罚的目标应是弥补错误、修正行为比如东西砸坏了,那么,修理就是方法,如果一个孩子伤了另一个孩子,那么,一定要帮助他看到自己的错,然后寻求补救,也许需要向对方道歉,也许需要安慰对方,也许双方都需要道歉与安慰。 。
九. 重视此时此刻,重视孩子的感觉---为什么每次有客人来,或去别人家作客,孩子特别不听话?
处理幼儿常规切勿在事后幼儿早已忘记时再处理,一定要在发生问题行为的当时作修正或帮助。如果选择事后处理,只有说故事那一方法可行。有些父母很顾颜面,不在人前责骂孩子,但是回到家就算总帐,给孩子好看,使得孩子总处在莫名的惊恐中,情绪慌乱,时好时坏。也有父母白天不动声色,到了晚上,孩子要睡觉了,再对孩子「吾日三醒吾身」,告诉孩子他今天的第一错是…,第二错是…,第三错是…,弄得孩子每天都带着我错、错、错的自我概念进入睡眠。到了第二天,孩子就真成了很会做错事的错人了!
教育孩子是何等神圣、重要的工作,与颜无关,如果我们很清楚如何处理幼儿常规,如何帮助孩子修正他的偏差行为,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别人如何想我们或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并不责骂,也不对我们的孩子做人身攻击,侮辱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犯错的当时,我们只有很简单的必要的指导语,温柔而坚定,例如告诉孩子:「请不可以那样做,或那样做不礼貌,我希望你…。」十. 家庭、学校,父母、师长合一的教导---如果我们不尊重幼儿园就是教导孩子不尊重幼儿园。
如果我们与幼儿园对立就是教导孩子与幼儿园与人对立,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合一孩子。将来要进入社会要与人和谐相处进而发展自己,他需要合一的能力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