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方法远离孕期黑黑肚中线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5年04月27日 09:45:28 

  怀孕后,一些孕妇的腹部会出现一条极不明显的白色纹路,到了怀孕中期,有些白纹的颜色变深成为清晰可见的黑纹,有些还会向上延伸到达胸线的位置,连带的肚脐周围肤色也变黑变暗沉。这黑黑的肚中线是什么?到底怎么形成的呢?对宝宝有危害吗?可以预防吗?产后何时才会消失呢?

6大方法远离孕期黑黑肚中线

  黑黑的肚中线是什么?

  每个人的身体结构都是左右两边对称发育,而后在中间出现连结形成的纹路就是所谓的中线,也就是说,不论怀孕与否,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出隐隐的一条白线,差别只是颜色的深浅。当没有色素沉淀时,往往看到的只是淡淡的一条白色纹路。一旦遇到激素产生变化,使得色素细胞被刺激后,就会发生色素沉淀而出现颜色较深的黑褐色纹路——腹中线(也就是妈妈们说的肚中黑线)。最常出现的两个时期即是激素变化快速的青春期与怀孕期。

  每个人在怀孕时期,皮肤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变化,不过因为个别的体质差异,皮肤变化的情形不太一样。如果孕妈妈平时就就发现自己的皮肤皱折处,如手肘、腋下、腹股沟、乳头等处的颜色较深,就表示你属于容易沉淀色素的体质,那么,怀孕时出现黑黑肚中线的几率也就相对较高。

  腹中线的4种类型

  孕妈妈所说的肚中线又称腹中线,有以下4种类型:

  一型腹中线

  线条表面平滑而呈黑色,这种腹中线没有腹壁断裂,只是体质原因导致黑色素沉积而已,并非孕妇特有,未孕育人群也可发生。

  二型腹中线

  线条表面凹陷而呈黑色,同时有腹壁膨胀断裂和黑色素沉积。

  三型腹中线

  线条表面凹陷而呈暗紫色,同时有腹壁膨胀断裂和淤血,多见于妊娠期。

  四型腹中线

  线条表面凹陷而呈银白色,是前一种类型腹中线生育后淤血逐渐吸收的残余疤痕。

  一型腹中线是女性色素代谢异常的表现,常伴有乳晕、口唇、外阴、腋窝等处发黑,常见原因有三种:第一是原发性的,皮肤本身色素活跃,与妊娠或疾病无关。第二是部分肝病或内分泌异常患者,促进黑素合成的雌激素或垂体促黑素(MSH)分泌增加或肝脏对激素的灭活机能发生障碍。第三是孕妈在妊娠期间垂体促黑素(MSH)分泌增加,雌激素与孕酮又有加强MSH功能,即直接促进皮肤黑色素细胞活性的作用,部分孕妈在妊娠晚期皮肤色素加深而可能出现腹中黑线。有内分泌异常者通过治疗黑线可缓解或消失,孕妈在生育后色素因相关激素水平回落而恢复,当然对于残余黑色素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配合美白药物促进其消退。

  二型和三型腹中线与妊娠有关。当女性怀孕超过3个月时,增大的子宫突出于盆腔,向腹腔发展,腹部开始膨隆,受增大的子宫影响,皮肤弹性纤维与腹部肌肉开始伸长。尤其是怀孕6个月后更加明显。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皮肤弹性纤维发生断裂,大多数孕妇会出现下腹中线。另外,局部皮肤被拉伸而变薄的同时,真皮内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壁也会扩张、变薄,使血液的颜色外露,皮肤条纹会呈紫红色或粉红色。

  四型腹中线是断裂后无法复原的类型,血管退缩、色素消退吸收后残留白色肚中线。分娩后,断裂的弹力纤维得以缓慢修复,真皮内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壁会逐渐增厚,皮肤条纹的颜色亦渐消退成白色或银白色,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孕前没有产生裂纹时的皮肤状态,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案,点阵激光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6大方法预防黑黑肚中线

  对于孕妈而言,要想预防黑黑的肚中线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均衡饮食

  孕妈妈要保证均衡营养的膳食,避免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和热量,而应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黑木耳、银耳等,但不要一下子吃太多。此外,孕妈妈也要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以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使肌肤更有活力。

  2.控制好体重增长

  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多少是影响肚中黑线产生的重要因素,所以预防肚中黑线的有效方法就是不要快速发胖,孕期体重应该渐进式地增加。建议整个怀孕过程中的体重增加控制在11~14千克。

  3.适当服用一些保健品

  目前有一些特别针对孕妇研制的保健品,可以促进真皮的纤维生长,增加皮肤弹性,预防黑黑肚中线的产生。但是不建议随便用药,可请医生帮忙,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否则误食激素类药物,还会造成类似的萎缩纹。

  4.温水沐浴加按摩

  孕妈妈淋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可以用微凉于体温的水冲洗腹部,并轻轻按摩腹部皮肤,从而增强皮肤弹性。

  5.使用托腹带

  建议孕妈妈们使用托腹带,因为托腹带可以承担腹部的重力负担,减缓皮肤过度的延展拉扯。

  6.适度运动有帮助

  运动的好处很多,除了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外,通过运动孕妈妈还可以适度地舒展肌肤,对预防肚中线有一定作用。所以,没有特殊妊娠问题的孕妈妈不妨学习一些孕期体操,养成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胎教音乐
  • 孕产妇保健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