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分析
1、 交往中不说话的孩子
分析:孩子一出生就是家中的宝贝,有专人照料,众人看护。在不经意间,家人用过多的情感因素给了孩子过多的保护,孩子不需要交流、不用开口说话,有人会揣摩他们的心思、满足他们的需要,逐渐的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开口说出自己的愿望,在意愿得不到满足时就只能用行动或发脾气来表示。家长错过了培养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机会,孩子不会使用交往语言,首先就有了沟通障碍;他(她)没办法让别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园就会出现抢玩具或是独自一人的现象。
2、交往中动作粗暴的孩子
分析:当今,孩子在家中有优先权可谓天经地义,许多家长认为在家人人得让着孩子,因为孩子最小,家中不正确的教育使孩子形成任何事都是先我而后他人----我还小呢,大家要让我。这使孩子自私的心理不知不觉地形成,造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不知道除“我”之外还有他人,不知道他人也有需求,不知忍耐与等待。以至出现孩子在幼儿园玩时把别人推开,自己抢在前面的现象。
3、交往中依赖成人的孩子
分析:孩子的依赖性是家长在孩子交往中的包办代替造成的。有一例:有个孩子在公共娱乐设施上玩,有一对家长带着小孩也来玩,小孩要玩别人正在玩的玩具,这时只见家长毫不犹豫的走上前,很客气的说道:“小朋友,你让我们的小宝宝(小弟弟、小妹妹)玩玩好吗?”如果那孩子还小或是其父母离的较远他就会屈于眼前的阵势而不情愿的让开。这时家长的行为让孩子看到只要父母出面我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成人出面往往都带有无形的威慑力让别的孩子退却,而躲在成人身后的孩子,从未亲身体验到交往的成功或失败,逐渐孩子就形成交往的依赖性。因此出现托班孩子哭喊着要求老师去拿别人手里的玩具给自己的现象。
4、对交往活动有恐惧的孩子
分析:在孩子与孩子交往中,确实有些孩子的攻击性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