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不良行为
摘要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大声喧哗、擅自离位、与他人玩闹、玩餐具)进行观察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幼儿在午餐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的偏差。采用时间取样法进行观察分析得出:大声喧哗、擅自离位、与他人玩闹、玩餐具这四种不良行为男女出现的频率在本质上无差异;玩餐具这类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最高;在各类不良行为中男孩出现不良行为的频率比女孩高。
关键词 午餐活动 不良行为
前 言
目前,幼儿园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就餐活动中存有许多不良行为,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医疗工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们认为幼儿期的健康状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在幼儿期如果幼儿能得到合理的膳食和充足的营养以及正确的行为模式必将对其今后的体力及智力发育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本课题是通过对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不良行为的观察,从而了解幼儿在午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的一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从而提出较科学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本课题的主要变量“不良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餐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或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影响他人进而导致破坏就餐秩序的不良就餐行为。
本课题中的不良行为包括:大声喧哗;擅自离位(去从事其它与吃饭无关的活动,例玩玩具);与他人玩闹;玩餐具。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本课题此次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观察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其在午餐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保证他们的营养需要以及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方 法
被试:舟山市普陀实验幼儿园小(二)班新入园幼儿共20人,男女各半。
时间:2004年10月8日至11月30日
具体方法与材料:时间取样法
研究的程序:1.选题 2.查阅文献 3.提出假设 4.指定研究计划或方案 5.收集资料 6.分析和整理资料. 7.作出结论 8.撰写研究报告
数据处理的方法:图示统计(根据研究所获数据资料,制成形象化的统计图,借此把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直观地表现出来);卡方(检验实得次数与理论次数之间差异的程度的指标。用于数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能同时检验两组或两组以上数据的差异性。)
结 果
本观察的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结果1:
小班幼儿性别与其在午餐活动中各类不良行为之间关系的双向表
类型
性别 大声喧哗 擅自离位 与他人玩闹 玩餐具 总计
男 27(30.59) 33(28.82) 76(70.59) 94(100) 230
女 25(21.41) 16(20.18) 44(49.41) 76(70) 161
总计 52 49 120 170 391
(注:表中括号内数据为理论数据)
通过上表得出:小班男女幼儿在午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在本质上无差异。
结果2:
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各类不良行为百分数圆形图
通过上图得出: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中玩餐具这类行为发生频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