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不良行为(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1月09日 13:38:27

    结果3:

    小班男女幼儿在午餐活动中的各类不良行为百分比复式直条图

    通过上图得出:男女幼儿在午餐活动中各类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有明显差异,男孩的各类不良行为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女孩。

    讨 论 与 建 议

    通过此次观察,我们得出造成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的不良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 小班幼儿性别角色意识处于萌芽阶段,性别行为差异较明显

    所谓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男女幼儿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是性别行为。小班幼儿不理解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一定的性别角色和行为,认为男孩能做的事情女孩也一样能做。所以表现在午餐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在男女性别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2 、 小班幼儿的性格具有好模仿的年龄特点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儿童之间的相互模仿更多。在研究中发现,只要有一位幼儿把饭和菜混合着倒来倒去,旁边的幼儿立即开始学做。所以这一点也是导致幼儿在午餐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

    3 、 家庭环境的影响

    许多家庭饮食单调,有的父母自己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又不回避孩子,无形之中孩子便学着父母不吃这不吃那,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又有的家长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迁就满足,进餐时孩子愿意吃的菜就放在他眼前,不愿吃的菜可以一口不吃。家长的这些迁就和不注意及时纠正使孩子这类行为成为痼疾,以致产生厌食、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从而进一步演变为孩子在幼儿园就餐中因为没有父母的依靠而“玩餐具”的不良行为

    4 、 幼儿在坚持性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女孩在活动中的坚持性一般略强于男孩,但在坚持时间的离散性上,男孩却大于女孩,女孩的坚持性差异较小,男孩的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观察中发现,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老师予以指正时,女孩表现出一定的克制性,而男孩并不怎么在意老师的批评。

    鉴于以上几点原因,提出以下建议:

    1 、 淡化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及行为的要求

    教师应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及行为要求,从而进行一视同仁式的教育。教师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不用过于强调男孩子应该怎么做,女孩子应该怎么做,对孩子的表现要进行一视同仁的评价,而不考虑性别因素。

    2 、 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模仿榜样

    教师可以以班上不挑食且个头高的、身体壮的幼儿为例加以表扬,让幼儿明白一个简单的:人除了吃米饭,馒头外,还要吃肉、蔬菜。小孩如果挑食、偏食、不吃肉、菜,就不能长个子。每顿饭前老师都介绍菜名,渲染菜是多么美味可口,刺激幼儿胃口,造成幼儿个个要吃饭的局面。在周围气氛的强烈感染和刺激下,有挑食毛病的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打破自己平时的禁忌积极加入其中。

    3 、 把教育活动与改变幼儿不良行为结合起来,开展以食物为中心的科学教育主题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蔬菜的生长过程和营养成分,畜禽的特征和肉食对人体的作用等。教师也可利用种植蔬菜种子,观看其生长过程,带幼儿去食堂观看蔬菜是如何炒出来的等活动,从而让幼儿对所吃食物产生认识和品尝的兴趣。在吃饭时,对挑食的幼儿采取逐步加量的方法,即使他们受气氛的影响想多吃一些,教师也要把握分寸,使他们有余味未尽的感觉。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