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引导方法(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20日 23:18:22

  2、溺爱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尤其是长辈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过分宠爱,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认为是他人的责任,以致养成孩子独占、霸道的性格习惯。如,当孩子摔倒时,家长就会赶快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说:"有没有摔疼啊,都怪地把我们的宝贝儿摔疼了,妈妈打他。"这样孩子就会认为是地面伤害了他,让他感到疼痛,是地面的错,而不能认识到是自己摔倒导致的疼痛。久而久之,儿童形成了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到了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总是责怪别人,没有和别人商量的余地,大多数情况下,较弱小的一方可能退缩,渐渐的就会形成助长攻击性行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幼儿园的中心,所有的同学都要听自己的,渐渐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幼儿关系,让孩子无法意识到其他同学和自己是一样的,从而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

  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拿东西砸向同学,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教师对某个儿童有偏见,一再批评该儿童,这样其他小朋友 也会对这个小朋友产生偏见,儿童经常处于这种被排斥,不被接纳,缺乏关心、表扬的环境中,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该儿童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与欺负就会对其他人产生防备心理甚至是防备行为,时间长了这种防备行为就会演变成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2]例如,在活动中主角与配角的概念,在分配玩具时的差异与好坏概念,或者由于玩具不足直接出现了争抢现象。

  4、模仿

  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除了父母老师外,都集中在影视作品或动画片中的人物上,一些打斗类型的动画片和电视对幼儿内心产生了打斗的欲望,并且表现在对幼儿园同学的攻击性行为上,有的孩子模仿动画片中的招数和攻击方式,忽略了攻击的目的性。当然,在模仿这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还是扮演者教育和引导角色的父母和老师,有时候,父母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在这其中,孩子受外界影响较大。

  5、幼儿经历与个体发展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观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一般来说,而儿童的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其行为也就越接近于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亲社会行为。同样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儿童,其攻击习惯行为也就较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受其人格特点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儿童的人格特点也个不相同。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具有高冲动性的特征。例如脾气暴躁、易被激怒等。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正常的价值取向相背离,从而促使易怒情绪特点和攻击性行为模式的形成。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受到体罚,在相同的情况下,该儿童也会采取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驱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受其自身的社交技能水平与个体固有经验的影响。如果儿童经常遭到他人的排斥或父母的虐待,就会缺乏正常的交往技能,而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