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时候儿童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3]当成人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时,儿童就会意识到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们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最终引起成人的反感,这时候儿童就会终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分析上面的例子,如果朋友对小外甥的行为给以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给小外甥以鼓励与表扬,其小外甥就不会开口骂人。因此,成人要适时给儿童鼓励一提高攻击性 儿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此外,也可以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消除强化因素,矫正攻击性行为。
(五)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一天中三分之一饿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同时要提供充足的玩具,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要素。[4]教师在位儿童分发玩具时应分配其任务,尽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分享等团结精神。当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要耐心教诲,合理运用各种方式使儿童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作用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六)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给儿童以心灵慰藉
第一,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宠爱,要培养他们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
第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传统的中国家长的心中已根深蒂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甚至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比,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人无完人",孩子也一样,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索然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也有其闪光点,如爱探索,聪明,有主见等,这些优点往往因为家长的主观看法而被忽略,如果家长换个角度看待儿童,发觉其闪光点及其潜能,在教育儿童时多给儿童鼓励,让其感受到表扬与关心,这是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极其有效地方法。
(七)正确运用惩罚方式
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缺点相比较正常儿童来说可能会多一点,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适宜的惩罚方式,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将其上升到道德领域。[5]说教的方式要适宜,不要使幼儿感觉家长或老师不喜欢他们了,最好以说教移情为主,这样会使儿童感到内疚,有助于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应注意,无论如何不能采用体罚,因为体罚不但不会减少攻击性行为,反而会增加其攻击性行为。
(八)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
当前,儿童受大众传媒影响较大,他们很容易将大众传媒中的暴力行为转化为现实。因此,儿童应在成人的指导下观看对儿童有益的影视作品。家长在为儿童选择动画片等影视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其选择能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关心、温暖、团结合作精神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形式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总之,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家长要正确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针对其原因采取措施。教师与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根据其心理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儿童关心、表扬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树立其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这样就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转变为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结论
通过观察研究分析到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明确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其行为。幼儿时期是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特征变化最重要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幼儿今后成长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开始的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到最后的记录分析,从幼儿个案入手,观察现实生活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并且结合理论分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幼儿个人因素分析问题的具体发源。并且也提出了大众传媒这一特殊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对少儿不宜接触的元素的管控,尽量让孩子远离打斗,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者动画作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了解他人和集体,促进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今后孩子的发展做准备,避免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弯路和潜在危险。文中提到的张新宇(化名)小朋友也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渐渐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利害安危,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有了相互之间的合作,能与同学之间正常的活动游戏,我相信,只要有正确的引导,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重新回归正常的成长轨道上来是完全可能的,当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做的还不是很完全,有待在实践和教学中深入研究,汲取经验,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幼儿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