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学校原因
新宇自上幼儿园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同学和老师这样的大集体环境下的,同学和老师对于新宇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对新宇的教育仅限于终止他的攻击性行为,并未对其说明利害。除此之外没有适当的惩罚,让新宇骄纵成性。再加上其他同学的避让,也助长了新宇的攻击性行为。
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方法
(一)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
第一,社会认知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控制能力主要依赖其社会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幼儿的社会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其他人的利益、痛苦和幸福。相反,社会认知水平越高,儿童就越易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行为就会向着与攻击性行为相反的亲社会行为方向发展。所以,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有助于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第二,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幼儿的移情能力越低,其攻击性行为形成的概率越高。如果让攻击者充分体验期攻击性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就能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其攻击性行为。如,当儿童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时,引导他回忆一下自己摔倒时的疼痛,并与其讨论这种行为时不被接受的,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这样就能使其体会到他人的痛苦,从而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
(二)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
学龄前儿童由于缺乏知识经验,自控能力较弱,社交技能与说平也比较低,所以当同伴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时,经常会因为缺乏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策略,而采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年龄小的儿童要比年龄大的儿童表现的更为突出。例如;当别的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时,小班的小朋友会去抢回自己的玩具,迫使其把玩具还给他,由此而发生争吵;而大班小朋友就会采取不一样的策略,他们会向对方要回自己的玩具。因此,当儿童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冲突与矛盾时,应教他们多向老师和家长请教,或者成人主动利用价值澄清、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话活动、情景表演、故事讲述等,组织儿童参与讨论、学习、观察,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如等待、合作、谦让等,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对于被攻击的幼儿,教师应告诉他们,与其哭和告状,不如采取有效措施,被攻击的幼儿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有时甚至可以适当反抗,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的自我保护又可以使攻击者受到挫折。当攻击者的行为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三)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心理宣泄法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应鼓励人们时不时的发泄内心的不满,否则这种冲击性冲突积聚到一定极限就会以暴力的性质发泄出来。因此,他大力推崇宣泄法。攻击挫折理论也认为,人们一旦被挫折情绪激怒,愤怒的情绪就会作为具有攻击危险的准备而存在,愤怒的情绪只有得到宣泄,才能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行为。宣泄是一种有效地消除攻击性行为与愤怒的方法。所以,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要使幼儿学会对他人和自己没有伤害的幻想攻击活动等进行适宜合理的宣泄。例如,在儿童情绪失控或愤怒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攻击对象转换成物品,如给他没用的玩具或者沙袋,让其发泄,并在事后告诉他们发脾气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使其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还有助于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四)及时奖励和表扬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例:朋友的小外甥上幼儿园打扮了,却总是爱"靠、靠"的说脏话,一次朋友和我在客厅聊天,她的小外甥喊:"小姨,快过来,我用橡皮泥捏了个小乌龟。"朋友嘴上答应了,却没有过去,孩子生气地说:"你聋了吗?"朋友怒气冲冲地冲进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