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描述法。主要从进餐、盥洗、入厕、穿衣服、整理物品、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拼图、益智区八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观察。
四、幼儿自理能力标准及实际现状以江阴市某某幼儿园为例,在自我服务方面要求小班幼儿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进餐时保持正确的姿势独立进餐,做到不掉饭粒,不剩饭;盥洗时掌握正确的洗手步骤,不玩水;入厕时会分清男女厕所,自己独立上厕所;会穿鞋、裤子、袜子和简单的上衣;能自己整理文具柜;能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如喝水的杯子,毛巾等);愿意尝试拼图并能拼出简单的图案;能主动、愉快地区分益智区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
但在实际生活中幼儿的发展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观察结果如下:大多数幼儿不能独立进餐,且拿勺的动作也不正确,有两名幼儿是左手拿勺子,有的甚至干脆用手拿饭菜吃。掉饭、剩饭、挑食现象经常发生,吃饭讲话现象屡见不鲜;有几名幼儿经过家长配合教育,掌握该项的要求,但多数幼儿都不会洗手,不是把衣服弄湿,就是洗了很久也不愿意离开,玩水现象也很常见;男女厕所根本搞不清楚,男女幼儿混合上厕所,在穿脱裤子上需要教师帮助,有三名幼儿经常把小便解在便池的下面;幼儿根本没有穿的意识,只会在床上等着教师去帮自己会穿;幼儿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整理,以及如何去动手整理;用过的东西都是随手一放;很多幼儿都不愿意独立去拼图;部分幼儿不喜欢去益智区区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老师在的时候就区分一下,老师一走,就停下来了。
通过以上的观察,可以得到的结论便是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差。
五、自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考虑:为什么会导致现代幼儿的自理能力如此的差呢?我认为应该归结于幼儿家长本身的原因。人生下来就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但不少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置之不理,结果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许多孩子身上都有着依赖、任性、懒惰、自私等心理问题。其实,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的身上,“病根”很可能在父母的身上。现代的家长在对待幼儿自理能力这个问题上,往往持三种态度:
(一) 过分宠爱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许多大人围着他一个人转,哄他开心,因此很多孩子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时候为了能让孩子吃一口饭,大人还要哄半天。也许你也看到过这样一种情形:孩子在前面玩,大人捧着碗饭在后面边跟边喂,孩子则边吃边玩。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还自认为这是应该的。邓颖超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的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这句话确实值得深思,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动手愿望会逐渐的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在我实习的幼儿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六班的男孩蒋铮阳,从我去这个班实习那天起,他每天都会尿床,于是我便问主班老师原因,老师告诉我说:蒋铮阳从托班尿床到现在了,怎么教育他都没用。家长告诉老师,在家都是他们叫他,他才知道起来小便的,以致于现在他养成了这种坏习惯。他爷爷中午只要有空就会送裤子来学校给他换,后来我就告诉这位爷爷:以后不要送裤子来学校了,不要过分溺爱他,这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这样他就永远不会独立去上厕所,以后上小学了难道你还送到小学去?放心吧,我们会时刻提醒他去上厕所的。
(二) 年纪小,不懂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请求:我自己来。但得到的答案却是:不行,你还小。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年龄小,不足以完成最基本的事情,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就会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不必急于让孩子自己动手。每天上班时经常会听到 家长和 老师说:“我家孩子还小,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系鞋带、不会脱衣服、不会自己上厕所……还请老师多多照顾我家孩子。”家长存在这样的心理,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养孩子,不但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大大压抑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令孩子从小就有这种不好的意识:我还小,现在什么都不会,反正有大人帮我,等我以后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使得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幼儿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