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谦让行为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教育界作为孩子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家长对幼儿谦让行为的不重视及教师对谦让教育的忽视,导致幼儿在生活中很少发生谦让行为。但谦让教育刻不容缓,首先应从家庭入手,改变家长教育观念,同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中,并辅以正式教育活动,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相互配合、共同协商,作好幼儿的谦让行为的培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幼儿 谦让行为 培养
谦让,历来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年仅4岁的孔融,懂得谦让的道理,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称颂,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美德,也成为了国人家喻户晓的教育蓝本。谦让,从属性来说,和分享、合作一样,都是人类亲社会性行为中的一个类别,是指当幼儿双方因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另一方的亲社会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带有一种明显的先人后己的利他倾向,更因为这种利他行为有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所以让孩子学会谦让、帮助孩子形成谦让的美德,已构成了我们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但我们发现谦让行为在幼儿的生活场景中发生的并不多,很多只是我们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经常倡导的一种行为,如: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等。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幼儿没有自主自发的发生谦让行为呢?
因素一:父母对幼儿谦让行为的不重视。 据北京东方之星幼教研究所和华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对目前北京市1200多名3—7岁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一些年轻家长对孩子“帮助其他小朋友、诚实、善于合作”,给予表扬的家长不足10%;而孩子因“谦让”而受家长表扬的,接近于零。可见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认知的发展,忽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他们逐渐淡漠了“良好的品德行为”对人的价值的体现是何等重要,引导幼儿付出关心和爱的机会、措施少之又少。所以,在幼儿园里,有些孩子和同伴之间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谦让、分享、合作、助人等意识,甚至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别人如果打了你,一定要还给他”,存在“打要还手,骂要还口”的观念。在家长和孩子的意识和思维中,几乎从来没有想到去“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
因素二: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没有很好的把握谦让行为的教育机会。教师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品德教育的内容,但这些教育内容也都是为了实施而教,等过了这个主题或者这个阶段,老师们就会忽视了教育。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这样那样的争抢玩具等现象,很多老师为了图省事,或者让一个孩子让出来,或者是把玩具拿走,全然没有想到这时的冲突就是很好的教育契机。事实上生活中的实际引导,能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反而更能巩固孩子对谦让的认识。
还有诸如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幼儿读物等)等因素也会影响幼儿谦让行为的产生。
二、谦让行为的培养。
5~7岁的儿童还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的心理状态(思想、情感和愿望)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这种特点表现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更习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而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因此,多对他们施加一些关于谦让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有必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谦让教育呢?
(一)、谦让教育首先应从家庭入手。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就在潜移默化的接受家庭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重要生活学习环境之一的家庭就承担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壮大,现在的孩子都没有与别人分享的环境。在很多家庭里,孩子除了被爸爸妈妈疼爱之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让孩子吃。孩子没有了与别人分享的经验,更不用说谦让了。不仅如此,家长生怕孩子在幼儿园中会“吃亏”,出于私心特别偏袒自己的孩子。如: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亮亮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晨晨。老师:亮亮,晨晨为什么抓你?亮亮:晨晨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晨晨。家长满意的离开、、、同时,很多家长认为,一味地谦让,会使孩子唯唯诺诺,没有进取心,缺乏竞争意识等。因此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里能主动让给别人,但一回到家,就又是另外一种做法了。所以,谦让教育应该首先从家长入手:
1、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应认识到谦让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主要手段,更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社会是一个大集体,孩子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人交往合作,只能偏离这个集体,也无法融入集体,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像事例中,两孩子发生矛盾时,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晨晨”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得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更别说与其他孩子遇事协商、互相谦让了。2、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家里,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常表现出谦让行为,则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观察、模仿、学习。一般而言,会谦让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比较会谦让。因此,家长尤其要注意言行。3、家长要教给孩子谦让的方法。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这无疑为日后适应社会打好基础,但如果一味展示自己而不懂的适当谦让,不懂的共同进步,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有具有谦让品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开创美好的未来。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该竞争,什么情况下该谦让,让孩子懂的谦让。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和家长沟通,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幼儿的方法,促进幼儿谦让行为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