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幼儿谦让行为的培养(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8月31日 18:29:03

  3、运用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的谦让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谦让行为时,我们就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谦让行为。但在奖励中教师态度要明确、适宜,使实践亲社会行为的幼儿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同时,奖励应及时,并把重心放在幼儿的行为上,而非幼儿本身。

  (四)、利用榜样作用,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

  1、教师是幼儿在园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首先,教师之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间交往和发展社会性行为的榜样。教师教给幼儿要相互谦让、进行合作等行为,如果教师自己做到了,那么幼儿通过模仿就更容易产生这种行为方式并且持之以恒。其次,教师本身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情节:3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嬴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言语就起了关键作用:C女孩因为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主动把妈妈角色谦让给A和B,A和B因为老师表扬过她们而互不相让,最终以另外一种方式--猜拳来决定,但输了的A并不服气,以外婆角色来自我安慰,达到心理平衡。

  2、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幼儿,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在与幼儿交流中要多用表扬和肯定,以及“请”、“能不能”等商量的口吻,避免用强硬的命令式语言。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教师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及时地予以表扬,可用微笑、欣喜的口吻赞扬孩子的进步,以激发其他幼儿产生谦让行为,尽量不要当众指责幼儿,或让幼儿感到老师不是一样的喜欢每一个孩子,如:某某最乖,我最喜欢他,某某最听话,我......这种方式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反作用—就是容易使幼儿形成一种好胜和自大的心理,有时为了这“最”而出现事事“谦让”的现象,或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都是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

  (五)、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

  伙伴关系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社会关系,它对于幼儿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和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约束自己;学会付出、接受,同情和友爱。福禄倍尔曾经说过,儿童设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觉自己,从同伴那里衡量和测量自己,通过他们的帮助了解和发现自己。同伴的评价、同伴的榜样作用、同伴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谦让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会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的调整,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馈往往直接和坦率,如果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同伴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等消极行为,同伴则做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也只有在交往中,幼儿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会如何正确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互相谦让,与同伴合作来完成任务。因此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已经出现了友谊的萌芽,加之归属感的需要,他们比较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在集体中受欢迎、被接纳,为此会常常为维护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而努力。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是一个集体,在群体中必须尊重对方、相互支持、相互谦让,不能事事唯我独尊,要求别人来服从自己,也不能支使别人帮你去做本来应该是你做的事情。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多让幼儿交流思想情感,开展讨论,强化良好的行为,形成团结、友爱的班级气氛。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分享的机会,比如在晨间分组提供一筐不同的积木,在游戏中该组成员必须学会相互协商、谦让,共同享用,这样才能愉快地游戏。同样,组与组之间也必须学会共享,才能保证大家都能玩到各种积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与谦让。而当看到幼儿能与同伴友好配合地玩耍、相互协商或给予帮助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谦让带来的愉快。

  谦让是人类良性的、为文化所推崇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言行。由于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谦让经常表现出不稳定性,要使幼儿的谦让行为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具有自觉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环境之间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王任梅,刘晶波.5~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分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10)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