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少教师对于数学美感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学前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数学教育的美感尤其重要,数学美应通过数形结合形式、数学教具设计及呈现方式来体现。可现今有些教师对美感的培养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因而在活动与教学中难以体现数学可给幼儿带来美的感知,幼儿感受不到美,就会失去对数学认知的兴趣。例如某老师教"5的组成",仅在黑板上画了5道杆子,让孩子数数,呆板乏味,一点兴趣都没有,掩埋了数学教育中的美感内涵。法国着名科学家庞加莱指出:"数学的美感、数和形的和谐感、几何学的雅致感,这是一切真正的数学家都知道的审美感……缺乏这种审美感的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很多情况反映我们幼教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方法传统陈旧,没有创新,缺乏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数学美的运用与培养也就无从体现。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使我们的教师从教学理念上有较大的转变,真正的做一个新课改的实践者。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与参与者,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自主性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一些幼儿教师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美感欣赏和表现能力弱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在数学活动设计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大原因是其本身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美感欣赏和表现能力弱,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很多年轻幼儿教师本身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对数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数学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发现数学的乐趣和美。进入职业学习阶段后,接触数学学习时间也不多,更多的是有关技能训练和教育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在数学活动设计及数学活动的教玩具设计和运用方面无法把握数学美感的渗透 。不少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美感培养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其认识单一化,活动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技能获得,而忽视数学兴趣及美感的培养等其它目标。例如一位老师教学"8的形成与数数"这一节课时,认为让孩子背会1~8这些数就行了,就没有利用任何教具图片等手段,只是单调的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8,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用加数法和背记法教孩子,使得教学单调乏味,毫无生机。
(三)一些幼儿园和教师忽视了环境和数学表现力在数学美感培养中的作用幼儿园环境既要求物质环境的创设,又要求心理环境的创设,这两者都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和教师成为心理环境的主要实现和表达者;幼儿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活情景,鼓励他们去发现与交流,教会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成为自主与自信的学习者。数学美感的运用及培养教育就会使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然而现实中,很多幼儿园做的还不够,老式的门窗,陈旧的灯管,单一色的墙壁、黑乎乎的天花板、脏兮兮的窗台……没有一点生机可言,单调、乏味、萧条、冷清构成了幼儿园的主色调;有些幼儿教师更是疏忽环境美感渗透和表现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态度消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愿)利用现有环境,不能积极的创造环境为教学服务,而是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不挖掘儿童的潜质,不注重儿童的美感及能力的培养……据调查,这种现象在乡镇农村幼儿园较为普遍,忽视物质环境创设和心理环境创设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是相悖的,这种现象对幼儿数学美感教育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幼儿很少能自行创造与表现数学的美感体验,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对于数学方面的操作与参与是教师本人全权负责的,与幼儿无关。使之数学美感的表现力的培养被教师忽视,幼儿不能亲身体验到有关数学的操作、产生与变化。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美感,也无从提升自己对美感的认知和表现能力。
四、幼儿数学教育中数学美感运用及培养的有效策略根据当前幼儿数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幼儿数学教育中美感运用及培养的实际意义,再结合本人几年来对幼儿数学教育中美感运用及培养课题的探究,提出以下几个有效策略:
(一)加强针对性教育培训,提升幼儿教师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个人所具备的对数学的基本理解,是一种内在的品质,重点在于对数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数学效应。幼儿园要为教师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的管理制度,根据教师的学历、年龄、工作能力、实践经验,分层提出培训目标;作为幼教工作者要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还要注重向别人学习,如学习数学幼教专家的最新数学教育理论,学习国外先进的数学教育经验,学习同行好的教学方法等;采用多种学习形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要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从教学方面入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与活动的开展,使教师提高对数学美感的教育能力。总之,要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数学教育能力,幼儿教师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成为真正的合格的,创新的幼儿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