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12月09日 11:17:59

  3、说谎的动机及原因3、1、为了逃避责任和任务而说谎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英国心理学家特说过"撒谎是说真话遭到训斥的孩子在心理上解脱自己的避难所"。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而滥施惩罚是造成儿童产生恐惧心理谎的主要原因。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至打骂孩子;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会训斥打骂。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为开脱责任,逃避打骂训斥甚至惩罚,就会有意说谎。其实,儿童做错些事,有时并非故意,向父母说出实情,表明小孩子的诚意,父母本该表扬,只要予以提醒下次注意就可以了,施与惩罚有可能使孩子今不再敢说真话了,从而导致孩子养成说谎话的坏习惯。

  3、2、取悦他人的虚荣心理虚荣心是指自尊心的不合理的表现,是一种爱慕表面上光彩、风光的虚浮心理。儿童已经正式介入了同龄人的群体关系,在群体交往与生活中,儿童相互的比较和竞争就不可避免,儿童相互吹嘘自己有这有。那,或者是你有的我都有,我有的你没有再或者是你有的我虽没有,但是我有的都比你的好。为了不使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儿童,有时会不顾一切的夸大事实甚至编造事实。比如:小朋友小明看到东东在玩坦克车,自己明明没有坦克车,却会不假思索地说:"我妈妈给我买了很多坦克车,比你的好玩。"可以看出,这种说谎恰恰反映了小明可望达到坦克车的愿望。往往儿童口中说的"我有"或"我早就玩过了"等等,常常不仅是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强烈的虚荣心驱使他们屡屡说谎每个人都有向往更好生活,使别人羡慕自己的本能,而当这种本能过于强烈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虚荣。虚荣心强的人不能接受自己有哪些方面比别人差,而是必须要样样别人优越才能接受自己。当自己某些方面没有优越性的时候,就会想设法地编造出谎言来抬高自己。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已能意识所说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是因为虚荣心在作怪,促使儿童说儿童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听好话,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也是儿童的情感需要。

  3、3、受成人行为影响而说谎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是由于示范作用引起的学习结果。示范作用是指"人类个体接受某一榜样的影响并占有其特征的过程。儿童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成人的不良影响和不的教育方法。父母和教师是儿童心目的偶像,又是和他们接触最多、影响最大,也是最受尊敬和信赖的"权威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儿童起着巨大的启迪和效仿作用,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难着学。特别是儿童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儿童说谎的直接原因。父母和教师如果儿童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儿童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壮胆。马卡连柯说过:"如果一位母亲瞒着人把东西给自己的孩子,而不给别人的孩子就是在教自己的孩子不正直,不忠诚"。有的家长说话随便,表态轻率,不计后果。比如:孩子生病了害怕吃药,这时家长就会想法设法的让孩子吃药,有的妈妈就说:"好好吃药,吃了药身体好的快,等你身体好了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可是孩子病好了之后妈妈却对孩子的承诺丢到了九霄云外,忘的一干二净,当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时,妈妈却若无其事的子说:"那是妈妈哄你的。有的家长当着自己小孩的就经常不说实话,如,家里来了电话,爸爸就说:"如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另外,有的家长喜欢夸大其词,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的天花乱坠,孩子此影响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效仿大人吹牛说谎。以上的些言行往往使孩子产生言不必信,说和做是两回事的错觉,故而在生活中孩子就出现说和做脱节,或凭空乱说等不良现象。

  3、4、社会媒体带来的不良行为现在社会人民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利益的诱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倾斜,利益当道,造假事件也不断出现,对于儿童的思想道德意识、伦理道德观念和诚实守信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花钱雇"父母"来开家长会、花钱请同学帮忙考试作弊、撒谎说有病不去上课等其他的一些说谎的理由。因此,我们应该对儿童的说谎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帮助他们改掉那些错误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说谎行为的发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心理理论的兴起,发展心理学者重新开始聚焦儿童的说谎行为,尤其关注2-8岁儿童说谎的发生和发生率。无论说谎成功还是失败, 2-3岁的幼儿已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儿童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很多研究者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儿童的说谎行为。Lewis等人在1989年运用了一种"制诱惑情境":让一个3岁儿童进入一个房间内,此房间中有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当实验者离开此房间时,指示儿童不能偷看此玩具。通过单相玻璃观察儿童的行为,并用摄像机进行记录。研究结果发现, 33个3岁儿童中有4个没有偷看并说了真话; 29个被试偷看了,其中38%的说了真话; 38%的说"没有"看,即说谎;还有24%的没有进行言语反应。这说明3岁的儿童已经会说谎了[3]。后来的很多学者运用类似于"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设计对儿童说谎的问题进行了研究。Polak和Harris的研究也发现3-5岁儿童在当主试借故离开不允许偷看玩具的条件下,有一半多的儿童偷看了玩具,并且大多数人否认自己偷看玩具[4]。Tal-war等人在不允许3-7岁的儿童偷看的情况下,大多数儿童偷看了玩具,除了3岁儿童有三分之二的人坦白以外,其他年龄组的儿童基本上都否认自己偷看,即说谎[5]。王平考察了3-5岁儿童在"抵制诱惑"实验情境中的"违规"及承认和说谎情况发现,所有年龄组违规者都在50%左右,而说谎者都达到55%以上[6]。(P25-26)徐芬等的研究发现, 3岁儿童中有59. 3%出现说谎行为,而4岁时这个比例达到75%[7]。Chandler等运用"藏与找"的游戏发现,约有30%的2岁儿童、60%的3岁儿童、55%的4岁儿童告诉成人错误的藏宝地点,即说谎。这说明2岁的儿童就能欺骗别人[8]。一些学者对儿童说谎的研究则采用自然观察记录法。Stouthamer-Loeber发现父母报告的儿童经常说谎的比例是19. 4%,但当有教师评定时,只有14. 4%的儿童经常说谎,而且排除了父母和教师都认为有惯常欺骗问题的3%的儿童[9]。母亲比老师记录更多孩子的说谎行为, 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更熟悉自己的孩子,或者母亲比老师使用更严厉的标准来评估孩子的行为。Gervais通过让父母和老师连续三年记录儿童说谎行为的纵向研究发现, 6-8岁的孩子说谎是普遍的现象,只有11. 5%的男生和15%的女生没有被老师和母亲记录为说谎者。在被老师和母亲一致记录为说谎的人群中,有4. 9%的男生和2. 2%的女生为持久性说谎者。被老师和母亲一致记录为说谎的7岁儿童能预测他们8时岁也被老师和母亲一致记录为说谎。被母亲和教师经常记录为说谎的,到7岁变为稳定性说谎者[10]。在Newton的研究中, 24位母亲对3-4岁的儿童进行了长达半年多时间的说谎行为的记录。根据母亲的报道,所有的儿童都说谎了,并且说谎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欺骗性的拒绝、找借口等[11]。W ilson等人追踪两年调查了40个家庭中2-3岁儿童在自然情景下的说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的行为也随之增加。在第一次观察中, 4岁儿童每2个小时发生1次说谎行为,2岁儿童每5个小时说谎1次。两年以后, 6岁儿童每个小时说谎1次, 4岁儿童大概每2个小时说谎1次,忽略时间跨度, 96%的儿童至少是发生过1次说谎行为[12]。综上所述,不管是实验研究还是自然观察法,年幼儿童的说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同时从上述文献中发现,实验情境下的是轻微的违规行为,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在自然情景中,很多儿童可能出现与另一儿童打架或者破坏物品等违规行为。这些行为显然比在诸如抵制诱惑程序中的偷看玩具要严重多了。因此以后的实验研究需要设计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使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更切合自然情景。另外,观察报告更多关注儿童说谎的频次,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具体的说谎内容、动机以及说谎的具体情境和时间,从而更全面深刻理解说谎的功能。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