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智障儿童,思维单一、注意力分散。他们不喜欢的事物无论你怎样讲,他都不会听。这时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最好的助手。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在一些教学软件中,练习题的答案被设计成果子,题目内容变成篮子,练习题变成了摘果子的游戏。而对有趣的练习,学生思维敏捷,精神集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伴随的悦耳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摸拟生活场景1.利用身边实例。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智障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若能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涨,思维就会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对1米、1分米、1厘米究竟有多长,智障生缺乏生活体验,难以理解,仅是纸上谈兵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时,把米尺竖在学生身边,比一比1米有多高,使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让学生用1分米的长度与自己手掌的宽度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与自己的手指的宽度比一比。这样既降低了智障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生活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的,具有活力的生活知识。秋游是一件足以使智障学生快乐的事情。面对着智障学生,笔者提出的问题是:"要去秋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学生毫不掩饰地回答:"到商店去买些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列出购物清单,预算所需金额,再到模拟商店购物。我把早已准备的零食放进柜子里,开了一个"小商店",让一个学生当"老板",其他同学作为"顾客"花钱买各自喜欢的东西。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兴趣盎然,计算虽慢,也还比较准确,学生既学会区分钱币,又学到了小数的加减,还积累了要按需购物、超市购物的生活体验,更大大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
三、课堂移入社会,提高生存能力如果说采用直观教学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模拟实际场景就是"实弹演习",将课堂移入社会则为"现场作战"了。这是循序渐进式的以数学生活化为基本方法培养增强自立自立能力的三个阶段。
1.在生活中学数学。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资源,智障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脱离智障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数学内容,学生学不好,也用不了,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为起点,体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生活,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对人民币能真正运用到生活中,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超市购物。每人5元、10元的纸币各一张,让每位学生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同学买了一斤苹果5元,给了10元,找回5元,有的同学买了一包方便面,单价3元,给了5元找回2元,有的同学买了一袋面包单价6元,给了10元,找回4元。在回来的路上,他们互相交流,都说给的钱和找的钱没错。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买菜、买早餐,面馆吃面等进行现场教学、实际锻炼。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这样,智障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学到实际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领,使得学习场所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拓展到了与智障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实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到生活中找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存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生活天地,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真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组织全班同学去动物园玩时,门票每人10元,团体票五人以上每人8元,十人以上每人6元,全班共15人,怎样买票合算?再如:母亲节到了,小明把平时节约下的10元零花钱给妈妈买一束鲜花,花店里玫瑰1元一支,百合花2元一支,康乃馨1元一支。问题1:如果你买2支玫瑰,2支康乃馨,2支百合花,还剩几元?问题2:在不超过1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搭配最好?问题3:如果要品种和数量都尽可能多,但又不能超过你所带的钱,你觉得怎样搭配比较合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的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在学生学习了钟面的认识后,就引导学生学会看钟表,培养时间观念;在学习"千克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称出自己的体重。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