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窦娥冤》悲剧的艺术价值(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7年06月09日 10:43:48

  二、道德完善的悲剧窦娥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全剧从窦娥幼年的悲剧生涯开始,通过她一连串的厄运,写她的善良的品质和逐渐形成的刚烈不屈的性格。作品没有过多地去描写窦娥的外貌,更没有孤立的去塑造窦娥的形象,而是把她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窦娥的善良和刚强。《窦娥冤》成功的塑造窦娥这一具有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美德的形象。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三岁丧母,七岁替父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小小年纪的她过早的体会到人间的凄凉与辛酸,"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2]她年轻守寡,但对婆婆却非常孝顺,"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需应口。"[3]窦娥侍奉婆婆、守节终身的观念以及她对婆婆的孝顺,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好品德。

  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胆小懦弱的蔡婆婆引狼入室。窦娥竭力劝阻无效后,明确的对蔡婆婆表示:"你要招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窦娥敢于用火辣辣的言辞来讥讽蔡婆婆,与蔡婆婆的妥协懦弱形成鲜明对比,传统道德及人伦关系的认识与实践在窦娥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此时读者眼中的窦娥在孝顺善良之外,更多了一份原则和理性。

  在第二折里,窦娥虽然对婆婆的懦弱极为不满,但依然尽心伺候婆婆,为婆婆熬羊肚汤。后来张驴儿用计不成,阴差阳错的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却嫁祸于窦娥。贪赃枉法的太守桃杌严刑逼供,倔强的窦娥并未屈服,面对酷刑,仍然坚持真理。当棍棒要打在年迈婆婆的头上时,她却委心的招认了:"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吧!是我药死了公公来。"[5]这一个突然的转变,越发突出了窦娥的善良性格。为了婆婆免遭皮肉之苦,窦娥做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这种自我牺牲更加令人钦佩。此时,窦娥的美好品德已经凸现在读者面前。

  窦娥的美好品德虽初见轮廓,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在窦娥即将被押赴法场斩首示众之时,她的唯一要求竟然是要走后街!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为了怕年迈的婆婆看见自己受刑经不住打击而伤心,不是关心自己,而是想着亲人。这样弱小的一位女子,为亲人、为长辈奉献的是一颗滴血的心!

  当窦娥的冤案得以昭雪时,她的鬼魂还不忘叮嘱自己的父亲收养孤苦无依的婆婆,替她尽养生送死之礼。

  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的展示人们面前,同时也看出她是一个讲原则、顾操守、不愿任人摆布的女子,也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窦娥自觉的选择了牺牲的道路而义无反顾,同时对黑暗的现实社会也是一种控诉。这种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征服了读者。她虽然不是崇高的悲剧英雄,但这种自觉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道德精神,已经使人物形象获得了悲剧意义。把道德完善的悲剧美赤裸裸的表现在读者面前。

  三、斗争的悲壮悲剧的美,就美在悲壮。人们在欣赏悲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像经历了一场霹雳暴雨似的心理体验。或嗟叹,或激昂,或悲恸,或低沉。这就是悲剧壮美的作用所致。别林斯基认为悲剧就是悲惨的场面,而恩格斯把悲剧的性实质定义为"表现历史的矛盾冲突。"[6]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能实现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主人公来体现。在悲剧中,主人公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但这一要求往往又不能实现。主人公在于强大势力激烈残酷的斗争中,遭到毁灭。窦娥的形象在这个斗争历程中表现得更加丰满,更加真切动人,也正因为这斗争,才是窦娥身上闪现出了摄人心魂的悲壮美。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更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时代,但艺术形象却是艺术家对生活选择、提炼的结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窦娥是被压迫的社会最底层妇女代表之一。她有坎坷的命运,悲惨的遭遇,凄苦的心情,这些因素积累在一起,能够产生一种力量,但其所产生的力量并不是通过眼泪表现出来的,而是愤怒的反抗精神。作品尊奉的就是主人公的精神价值,促使人们对这种精神价值有更加坚定的追求。例如作品中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在窦娥的时代里,官吏往往以"青天"自居,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今日定罪、明日问斩"的野蛮法律时代。虽然她能够认清张驴儿的丑恶面目,但却仍然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间是非,主持人间正道"[7],当张驴儿把谋财害命的罪名强加给她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公道。直至临上刑场时,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情莫进来"[8]的社会真面目。好人无辜受害,坏人逍遥法外,这种社会现实促使窦娥的性格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当她即将被斩首示众之时,她的愤怒就像火上爆发一样终于喊出了相同命运者的一腔愤懑:"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9]在《滚绣球》中,她猛烈的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这段唱词成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心声,使窦娥的反抗性格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主人公骂天、骂地、骂贪官,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认为天地就是最公正、最无私的,是圣神不可冒犯的。但此时窦娥认为天地也已不再圣神不可冒犯了,如果老天真能主持公道,为什么不能惩恶救弱呢。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实际上也是对社会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作家笔下的窦娥虽然冤屈而死,但她的斗争精神和面对死亡所做出的道德选择,却体现了悲剧的崇高美,给人以振奋人心的力量。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