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教学过程设计的要求和原则;教案设计的内容和程序;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各种教学技能的意义、类型和原则;我国中小学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堂好课的标准;怎样上好一堂课;说课的内容、类型和原则;听课的类型和具体要求;评课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的含义和要求;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特点;教学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及难度;测验题目的类型;测验成绩的分析与解释。
(三)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1.考核知识点
学生品德和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学校德育的模式和方法;学校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学生品德的涵义与构成;对学生依法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学校德育的意义;
学校德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初步树立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德育的原则(一)知行统一(二)疏导原则(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五)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六)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七)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八)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方向性原则(7)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9)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0)循循善诱的原则。(11)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2)分析与应用
学校德育应遵循原则的分析;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的案例分析;道德说服法、道德示范法、道德讨论法的具体应用;班集体建设原则的分析;班集体建设方法的具体应用;班级活动策划和组织的案例分析。
(四)小学生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
1.考核知识点
心理的本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认知过程;认知发展观;新皮亚杰主义;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关键期;最近发展区。
学习及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创造力;问题解决;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品质;认知策略;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练习曲线;高原现象;学习过程;试误说;顿悟说;程序教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人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不平衡性。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人的心理活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 。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
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生理和心理活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