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师反映,歌舞表演活动好组织,又容易出成果,资料又多,所以歌舞活动多一些;而其他活动难易程度不好把握,组织起来较难,孩子容易兴奋而收不回来,资料又少,教师们都尽量不组织。幼儿园领导也有同感,目前并没有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做内容上的具体指导与规定,教师们可以自行安排,必然会出现这个教师擅长什么就上什么,怎样省力又有效就怎样做的局面。
《纲要》也没有对幼儿音乐活动做具体规定,什么内容占多大比重,但是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里强调的是多种的艺术形式,这里强调的是幼儿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音乐活动就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地歌舞表演,而是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给幼儿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
(五)只进行单一学科的教学,忽视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教学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曾经一度是学科教学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进行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学科教学轻视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整合的现象,音乐教学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的音乐表达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被依照严格的学科界限分隔开来。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织往往是按照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的,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科教学,有将儿童学习成人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的是儿童对体现成人逻辑思维特点的音乐素材的机械化掌握,难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学科本身的情感性、感染性和愉悦性的特
点来引发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因为它的内容、手段和形式更贴近儿童的天性,因而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形象性和感染性
学前期的儿童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及语言的逐步丰富,其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如:《动物狂欢节》中变幻的旋律、音乐构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快速跳跃的声音表现了小兔活泼伶俐的音乐形象;缓慢、滞重的旋律使孩子们感受联想到大象笨重迟缓的音乐形象….又比如:选择一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模拟音乐声:风声、雨声、钟声、小鸟鸣叫声等等,通过节奏、力度、音色的变换透出其生动的音乐形象。这种声音形象作用于儿童的听觉,使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
幼儿在接触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能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作品及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初步鉴赏和判别能力。此外,学前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情感体验也逐步趋于丰富,富有情感性和感染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使儿童兴奋,又可以使他们镇静、轻松、消除紧张和不安,以获得情感上的平衡。
(二)趣味性和游戏性
幼儿音乐教育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最直接的体现在"音乐游戏"上。
音乐游戏是借用游戏的形式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一种音乐活动,它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无论是侧重于创造和表现的歌舞游戏,还是侧重于情节、角色扮演的表演游戏,或是侧重于音乐要素分辨能力的听辨反应游戏,都能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的趣味活动中增强儿童的节奏感,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儿童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同时,又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如:《颠倒歌》《拉拉勾》等。
(三)技能性和综合性
技能性的特点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明显特征之
一,在音乐教育中体现技能性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作为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的音乐技能技巧去启蒙幼儿,为他们示范、演示,带领并指导幼儿练习。教师的音乐素养、音乐技术,是保证音乐教育活动卓有成效达成的基本前提。二是儿童学习音乐、探索音乐、创作音乐,必须有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作为基础。有了这些基本的音乐表达"语汇",儿童才能在听听、唱唱、跳跳、奏奏等各种音乐教育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积极地进行创造。
三、幼儿音乐教育的原则
发展性原则:设计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必须以儿童的原有基础和能力水平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互动性原则:在音乐活动设计中采用合理而恰当的师幼互动的方式 整合性原则:在设计音乐活动中将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各种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差异性原则: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既要满足全体儿童的一般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别儿童的特殊发展需要 审美性原则:把握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形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