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歌唱
(1)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指无论站着或坐着唱歌,都应该保持身体和头部的正直、放松,两臂自然下垂或放在腿上;两眼平视、两肩放松;嘴唇的动作要求自然。
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时有气息的支持,才能保持或延长歌声。正确的呼吸方法应该是自然的吸气,均匀的用气,并尽量在呼吸时一次吸入足够的气息并保持住,然后在演唱时根据乐句和表情的需要慢慢地、有节制的运气。呼吸的时候应注意不抬头、不耸肩、不发出很大的吸气声,不能在乐句中间随便换气,而要按照一定的乐句规律来换气。
发声: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使歌声优美、动听的最基本要求。应引导孩子们用自然的声音歌唱--下巴放松、嘴巴自然打开、不大声喊叫、也不过分的克制音量。同时还应启发孩子们逐渐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如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可以用坚定有力、响亮而神气的声音来演唱;抒情的歌曲应用连贯、轻柔的声音演唱;而舞曲风格的歌曲,则可以用轻松、跳跃、稍带弹性的声音来演唱。
音准:要培养孩子们的音准,必须让他们获得音调准确的音乐形象,教师的演唱和旋律的伴奏必须准确无误。同时让孩子们多听,有了最基本的印象和理解后,再进行学唱,会提高音准效果。
(2)歌唱的基本形式
独唱:一个人独立的歌唱或独自表演唱。
齐唱: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的演唱同一首。它是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接唱:将一首歌曲分成几个乐句,由幼儿分组轮流一句句接唱。
对唱: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答的方式各自唱歌曲中的问句和答句。如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就是这样一种演唱形式,问: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答: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
领唱齐唱: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唱歌曲中比较主要的部分,集体唱歌曲中配合的部分。
轮唱:两个声部按一定间隔先后开始唱同一首歌曲。如《欢乐颂》就可以用轮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合唱:两个不同声部相配合的集体演唱形式。
歌表演:边唱边表演动作(或两个人合作边对唱边表演动作)的演唱形式。如《拉拉勾》。
(3)案例:
接下来我用一个案例的形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歌唱音乐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形式。
活动名称:热热闹闹的大街上(大班)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引导幼儿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
2、 引导幼儿会看歌词图谱学认歌词,能理解歌词。
3、 能自由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 热闹的大街的照片、歌词图谱
2、 字卡:蜜蜂、蝴蝶、捉迷藏、热闹
3、 磁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 听《郊游》音乐进活动室。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大街上去看一看。
二、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1、 出示大街上的照片,提问:
这是什么地方?
上面都有什么?
人们看起来怎样?
街上的人很多,车也很多,看起来怎样?
2、 学习歌曲《热热闹闹的大街上》
(1) 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这首歌听起来怎样?
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 再次欣赏,幼儿跟音乐拍节奏。
提问:为什么说你们是小太阳?
(3) 出示歌词图谱。
A、 复习认读学过的字、词。重点复习:蜜蜂、蝴蝶、捉迷藏、热闹。
B、 按节奏朗诵歌词。
(4) 整体跟唱。
A、 提醒幼儿用较小的声音跟唱。
B、 要求幼儿会边看图谱边唱,提醒幼儿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
3、 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大胆地边唱边表演。
活动延伸:在音乐活动区布置大街上的场景,为幼儿提供表演所需的场地及材料,吸引幼儿进行表演,已达到复习巩固和扩展延伸的目的。
2、韵律活动
(1)律动
特点:没有情节,在音乐的伴随下做的韵律动作。
一)基本动作: 走、跑、跳、踢、拍手、叉腰、击掌、摆臂等。
二)模仿动作: 日常生活(洗脸、梳头、照镜子等)、动物动作(鸟飞、兔跳、鱼游等)、自然现象(花开、风吹、下雨等)、游戏中的动作(拍皮球、跷跷板等)、成人劳动或活动的动作(摘果子、锄地、骑马、打枪等)。
三)舞蹈动作:主要是一些基本舞步,小班幼儿要掌握碎步、小跑步等;中班幼儿掌握蹦跳步、垫步、侧点步、踵趾小跑步、踏点步等;大班幼儿要掌握进退步、交替步、溜冰步、跑跳步、秧歌十字步等。另外还需掌握一些简单的手和臂的动作,如中班幼儿要掌握手腕转动;大班则要掌握提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