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这一次谈话对症下药了,也许是当模特的成功给了周彩虹从来未有过的信心,从此,她开始以崭新的状态学习了,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与同学讨论,并且主动找各科老师补课。渐渐地,周彩虹的学习成绩上来了。教育者只要找准了突破口,就会有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第三步:树立一个同龄榜样。
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早期人格发展中,学习人的言行和思维,是个体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少年而言,父母的榜样是一方面,同龄人的榜样示范也不可缺少。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同龄群体对他们的影响往往超过了父母和老师。心理学理论中有"仿同"作用,仿同是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行为的倾向。而青少年常常模仿、吸收的大多是身边令自己喜欢的同龄伙伴的行为,因为同龄伙伴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相似,有互相交流的话题,从相互的交流中获得启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常情况下,孩子们由于各自的局限,常常是你在这一点比我好,他在那点比你强,大家都各有优势。这种情况下,最好是互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同时以自己的优秀之处影响别人,帮助别人进步。古语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不断地互相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一些清华大学的学生回忆,自己能上清华的历程时,他们最难忘的往往是自己那些可爱的小伙伴,他们曾经是自己的对手,也是自己的榜样,因为有了竞争对手,才让自己在高中枯燥的学习中更有动力,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朋友才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了鼓励和关照,因此而使自己走向成功。
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是选择榜样,就要"择优为邻",找那些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人作为孩子的榜样。当然,这样想固然无可厚非,但不是就一定要这样做。其实,孩子身边的伙伴中,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认真、守时、礼貌、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可以寻找那些最优秀的同龄人做比较,由于目标太高,孩子在追赶和模仿中可能会慢慢失去信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高度,应当成为我们寻找同龄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四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训练。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国古代的学子们非常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重视言行一致的作风。古人把他们的道德要求编成《三字经》、《朱柏庐治家格言》、《弟子规》等,让人们记牢并按照要求反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国外的教育家也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划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划总是被他们忌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失的联系,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如果习惯培养只停留在口头,那这样的习惯一定是没有真正生命力的,时间长了,还容易使人养成言行不一致的坏作风。因此,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训练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的品德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使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对于一些大道理,青少年理解起来尚有困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如同他们的第二天性一样自然了。
第五步:进行正强化
成年人可能有类似的体会,自己在某种情境下做了某一件事情,如果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一种习惯。这就是"正强化"。虽然不是一次表扬和鼓励就能塑造一个崭新的行为,但我们应该看到,正面的、积极的外界反应和自我评价,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运用"正强化"的方法,就是要在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孩子学会肯定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指导孩子进行"自我表扬",自我奖赏、自我鼓励。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叫丁红,语文成绩较好,数学却是她最大的麻烦,尤其是遇到应用题的时候,老师课堂上讲的例题当时能听懂,等她自己写作业的时候就不会了。回家后她向当工程师的爸爸讨教,爸爸给她讲了两遍,她还是似懂非懂,妈妈在一边着急了,责怪丁红反应慢,爸爸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像是在想问题。大约五分钟后,爸爸对女儿说:"我想起来了,我上小学的时候通常一个问题要讲六遍才能听懂,我们重新开始吧。"爸爸又耐心地讲了三遍,女儿终于听懂了。爸爸说:"你比小时候的爸爸反应问题还快一次,只要你不怕困难,坚持思考,你将来一定会超过爸爸的。""真的吗?"丁红虽然有点不相信,但欣喜之情挂在眉梢。从这次后,丁红遇到难题时,不但不怕一遍又一遍地问别人,还不怕一遍又一遍地自己下苦功夫思考,直到把问题彻底搞明白为止。任何问题都是一样,只要经过了自己不断思考,自己想办法的解决方法才会效果更明显,才能印象更深刻。十一年以后,丁红在小学同班同学里,她是唯一获得研究室学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