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步:和孩子签订一个行为契约。
在习惯培养中运用行为契约的方法,不仅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同时也可以为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提供了更为客观的环境,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唠叨,可谓一举两得,什么是双方行为契约呢?双方行为契约即双方都想改变对方的行为,一方的行为改变充当了另一方行为改变的强化物,如果有一方没有执行约定的行为,就可能导致另一方也不执行协议,整个行为契约法就要失败。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上,父母可以与孩子签订双方行为契约。在执行行为契约法的过程中,需要孩子与父母共同维护契约法的约束性,才能不断强化双方的良好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
行为契约法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它是习惯养成中有效改善亲子关系的"润滑剂"。行为契约法反映父母与子女之间在教育地位上的不平等关系,以及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关系。行为契约法常常用类似公司签协议的表述方式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观察,建立良好行为,父母因此省去了很多的说教,亲子之间的冲突大大减少。
第七步:家校合作,形成风气。
一个优秀的孩子出自一个好的"家风"和"校风"中,因此,培养习惯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要取得好的效果,父母还要及时与学校沟通、配合。这样做才能达到"家校共振",使孩子的行为真正变成稳定的、自动化的习惯。如果父母和老师之间较少沟通,孩子往往在家一个样,在学校里一个样,从而变成了两面人,所谓的"5+2=0"正是家校缺乏配合的结果。
家校配合,才能形成习惯培养的合力。在习惯培养方面,尤其需要父母和学校主动配合。因为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习惯培养需要孩子自身"知、情、意、行"的良好统一,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当几个方面的力量步调一致的时候,孩子才有一个好的环境,才在这样的环境里把偶然的行为内化为长久的习惯。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在校的情况不甚了解,她背着孩子找到了老师,把孩子的相关经历告诉了老师。然后,这位母亲带孩子去见老师。老师当着母亲的面,表扬了孩子的优点,并把应注意的问题强调了一遍,如有话要和老师说,大胆发言等。从此,这位很内向的孩子在学校里敢和老师交谈了。作为家长,不要怕正确地教导孩子,孩子做得对的就要鼓励、帮助,错的就要配合老师教育,千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一套,背着孩子一套,更不可当着孩子埋怨、指责老师。降低了老师的威信,也就降低了父母自己的威信。父母和老师在交易孩子方面是站在一条线上的,父母与老师配合得好,孩子在家庭与学校知行合一,5+2就会一定等于或大于7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在此种氛围中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