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任性等。
许多学校把家庭当成学校的“附庸”,往往围绕学校的教学给父母布置任务。父母呢,也乐于接受。学校让做什么,就帮什么,家庭教育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解翠玲说,越小的孩子受家庭影响越大,专业教师或专业机构很难替代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挚爱,这种亲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父母不应该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责任期望于一个机构,而应该是在保证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让孩子适时地接受早教机构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只有家庭和早教机构共同配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陈淑英的女儿刚满两岁半。目前,她对孩子的培养可以用烧钱来形容。2003年她给孩子买了上千元的书,光碟以及游戏等,订了五种画报,杂志,买了电子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堆钱式教育存在于不少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他们把对孩子的培养寄托在外在的物质上,而忽略了早期教育的规律。
早期教育专家解翠玲指出,隔代教育并非有害无利。她告诉记者,如今,传统的大家庭邻里相伴的格局被独生子女小家庭的独居所取代,孩子与祖父母、亲戚的关系由朝夕相处转变为节假日的相聚。其结果使孩子增强了对小家庭的依赖,同时又失去了以往多子女家庭、邻里大杂院时特有的安全感,这对孩子的社会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隔代教育让孩子处于一个小型的社会网中,孩子在与爷爷、奶奶、姑姑、阿姨等社会多种角色的交往中,会增强社会角色的认识,性格相对不会封闭。
饥不择食,早期教育必走之路?
“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这是内蒙古一家早教中心打出的宣传广告。近年来,内蒙古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以动人的广告,各种各样的测试、评估向父母们招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早教机构,但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总比没地方学强的多吧?当初再晚一点连名都报不上。”在呼和浩特市一家早期教育培训机构门外,前来上课的林秀娥女士如是地告诉记者,眼中闪过一丝迷茫。
林秀娥的儿子目前刚满一岁零五个月。她介绍说,自己和丈夫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2004年4月初,在获悉有对父母进行早期教育知识培训的机构后,林秀娥赶紧报了名,学费一年近2000元。上过几次课后,林秀娥发现该培训机构师资很差,讲课基本上是现炒现卖,几位“专家”只不过是去北京等地的同种机构学习观摩过数月而已。
与林秀娥同班参加培训的王定峰也有同感。王定峰告诉记者,自己望子成龙心切,以至当初在报纸上看到广告后便急切的报了名,并签署了培训协议,现在虽感觉不理想但为时已晚。记者了解到,林秀娥等人在报名之前,根本未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资格、师资条件等进行考察。
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利生说,幼儿早期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应重视早期教育知识学习,但选择培训机构时不应饥不择食。内蒙古的早期教育市场潜力很大,开办的早教班挺多,但水平参差不齐,都说自己是引进最先进的教学办法、设施,与世界同步,但很少有权威性机构的推荐、鉴定。由于目前的早教机构大都是私人办的,其师资不稳定,执教者很少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机构的管理层也并非专业的教育专家。
王利生告诉记者,目前早期教育知识培训主要有函授和面授两种。前者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每个儿童的个性化指导方案,后者上课主要集中在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