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其他人,到我家后又问我老人到哪里去了。他们对我父母的房间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所以请我妈妈到现场和孩子交流对他们来说是个惊喜。在这样的场景下,他们更乐意拆礼物,体验分享的快乐。活动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和同伴、我、我妈妈之间进行互动同时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场面洋溢着家庭的温馨。孩子们在和老人的交流里对老人需要什么有了了解,体会到老人对自己的关爱。他们主动提出帮老人拿礼物,有的搀老人一起走等。我想今天的活动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他们如果能把这次的活动迁移到自己的家庭中,将更能促进他们家庭的氛围。
活动反思:
1、 对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给予支持。
每次活动进行到一定时机,幼儿都会按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在和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一些主题。比如在谈论他们的家时,孩子们就提出老师的家是什么样的?想到老师的家里去看看等。这时,老师应该体现一个支持的态度,为幼儿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甚至创设利用必要的资源,帮助幼儿按他们的意愿开展主题。例如“我的家”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去老师家作客以及和同伴的交流中发现了寻路的一般方式、发现对老人也可以有很多的关怀方式、发现小家和大家的关系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给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材料,支持他们,就能帮助他们挖掘出许多有趣的问题,促使他们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比如主题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电话在生活中的作用产生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成为下次活动的前奏曲。及时捕捉可以促使这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2、 对师生共同产生的主题建构台阶。
中班孩子心理发展上仍以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为主,对事物的关注和发现往往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他们的活动,寻找适当的机会参与他们的活动,帮助他们架构阶梯,辅助幼儿向上攀登。
例如案例——“爬在树上的爸爸”的活动中,我注意到很多孩子都想让荣荣的爸爸帮荣荣从树上摘下果子,当他们听到果树随爸爸爬高而长高时他们表现出了不理解,更不可思议的是爸爸怎么会哭?会害怕?这时我用一连串的追问激发幼儿思考爸爸有没有害怕的东西?他害怕为什么还要往上爬?下来时他为什么把果子捂得紧紧的?荣荣想要果子吗?为什么爸爸给他了他又不要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渐理解这是爸爸对荣荣深深的爱,并体验到荣荣自己也爱他的爸爸并由此产生了共鸣。再如在“我的家”的活动中,家人是幼儿熟悉的,那么孩子对家人的看法会是什么呢?于是我提出“谁是家里最能干的人?”的开放性问题,从而在和幼儿有效的互动中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帮助幼儿探索下去。教生生成的内容要让幼儿接纳、感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把幼儿的兴趣和教师的要求相结合。助幼儿一臂之力,让孩子爬得更高。
3、接受孩子的反馈信息调整最佳的点。深入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根据他们的兴趣调